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四川大年初一:舞狮放鞭炮的民俗狂欢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08: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四川大年初一:舞狮放鞭炮的民俗狂欢

大年初一的四川,处处洋溢着喜庆与热闹。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一头头威武的狮子在街头巷尾跳跃翻腾,时而翘首仰视,时而低头回顾,时而摇头摆尾,为人们带来新年的祝福。这就是四川人庆祝新春的独特方式——舞狮放鞭炮。

01

四川舞狮:千姿百态展风采

四川的舞狮活动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狮文化。在四川,舞狮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融合了杂技、武术、音乐等多元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表演。

02

多元化的四川舞狮形式

四川的舞狮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高台狮舞。这种舞狮形式对表演者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健壮的体魄,还要具备精湛的武功和默契的团队配合。

在表演时,舞狮者会在特制的长条木凳或八仙桌上搭起数米高的高台。只见舞狮人手执绣球,逗引狮子。狮子则在绣球的引导下,一级一级跃台而上,表演出“夺印”“钻腾”“对面立”“灯笼架”“立天柱”“孙猴盗桃”“蛤蟆晒肚”“鸦雀下地”以及“爬钻烟囱”等奇、难、险的舞狮动作。为了增加趣味性,在攀爬到高处时,狮子嘴里还会吐出写有“恭贺新春”等条幅,让人看得意犹未尽,连连拍手叫好。

除了高台狮舞,四川还有多种特色舞狮形式。比如,遂宁的桃子龙,因其龙身为脱节的桃子形而得名。相传川北一带的“娘娘会”,各家各户均要上庙献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后来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人们将竹编扎彩饰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如今,舞桃子龙时,一人持宝戏龙,一人持龙头,五人持龙身,一人持龙尾,8女孩各拿两朵彩云在龙身伴舞。有意思的是,由于桃子龙为脱节龙,表演者可任意往来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

达州市达川区安仁板凳龙,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模拟出龙飞翻舞的盛景。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与其它龙不同。它是以板凳为基础,采用农村常用的稻草、玉米壳、高粱秆、小麦秸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绑扎而成。它通常用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玉米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固定在板凳上。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即一条板凳龙三人舞,寓意“三阳开泰”。表演时前面二人各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和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追、赶、跑、跳、翻、滚、蹿、爬……安仁板凳龙表演时可以单条龙舞,也可以多条龙舞。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戏水”“龙抢宝”“龙配凤”等十多套花样。

眉山的青神竹龙则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工艺编制而成。龙头采用六边花编织法,依形而编;龙身由鳞片和竹环连接而成。在铿锵的川剧锣鼓音乐伴奏下,青神竹龙时而神龙搅海,时而二龙戏珠,热烈奔放的风格,表达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03

舞狮的文化内涵

舞狮在四川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舞狮象征着吉祥如意,人们相信舞狮能驱赶邪恶,带来好运。同时,舞狮表演也展现了四川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04

鞭炮声中的年味

与舞狮相伴的,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间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在四川,放鞭炮不仅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所以,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因此,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05

文化传承与创新

进入新时代,四川的舞狮放鞭炮习俗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方面,传统的舞狮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舞狮队,定期进行表演。另一方面,舞狮也逐渐从单纯的民俗活动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技项目,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地方开始限制燃放鞭炮。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习俗的延续,但也促使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庆祝方式。例如,一些地方开始使用电子鞭炮,既保留了传统氛围,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四川大年初一的舞狮放鞭炮活动,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幅生动的四川人文画卷。它展现了四川人的乐观、豁达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都将永远传承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