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遗韵 之 涿州清行宫
燕赵遗韵 之 涿州清行宫
涿州清行宫,这座承载着清代皇家记忆的建筑群,见证了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从乾隆皇帝的多次驻跸到如今仅存的正殿和假山,行宫的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涿州清行宫位于河北涿州药王庙院内东侧。据碑文记载,药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东院曾开设丛林,定名曰“保庆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乾隆帝南巡时将保庆寺改为行宫,使其成为皇帝驻跸之所。
自建成后,涿州行宫便成为清代皇帝谒陵、巡狩、渔猎的休憩之所,乾隆、嘉庆、道光诸帝都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不仅多次驻跸,并在此检阅河道,体察民情,访古寻幽,还撰写了多篇诗文。据相关文献记载,涿州行宫建成后,除乾隆朝按例出内帑对其维修管护外,另在嘉庆十三年、道光初年,朝廷又对其进行过较大的修缮增建。
清行宫占地近50亩,总体布局有左、中、右三路。中路为行宫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宫门、二门、假山、正殿、亭台、游廊、丘山、花园等。左路为太后宫,右路为皇后宫,两路又各有殿、阁、轩、楼等建筑,其中正殿(正大光明殿)匾额、楹联皆为御书。院内假山叠景,古柏参天,楼榭重重,清雅幽深。
清代高晋纂修的《南巡盛典》中描述了这座行宫的建筑布局,称其“飞阁构其旁,凭高遐瞩,控山襟河,萦畿戴甸,云连万室,塔影浮空”,惊叹“信为辅雄形胜之最!”建国后,电影《古刹钟声》曾在此拍摄外景。清行宫历经沧桑,建筑愈加老旧,大部分建筑在1978年时被拆毁,现仅存正殿、假山。
在清行宫门前画有一幅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及其助手创作的《乾隆南巡仪仗图》长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乾隆皇帝的巡游队伍、皇家宫殿和园林、宏伟的城市城墙和箭楼、繁华的商业街、宁静的郊区和乡村等。这些画作不仅展示了乾隆皇帝的巡游盛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成就。
从清行宫门进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山。行宫假山位于正殿之前,山体呈东西走向,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山脉有急有缓,有断有续,疏密相间,起伏延绵,形如屏障,遮掩正殿,庄重巍峨,磅礴大气。石间古藤环绕,颇显日月沧桑,山体绿荫丛笼,凝聚雨露精华。通观假山全景,既表现园林意境,又起到屏风作用,显示出宫苑建筑特有的规制。山石分三组东西排列,有两条幽静蜿蜒的小路穿山而入,可谓曲径通幽。山石居中一组稍大,东西两侧略小,形成三岭,其中东岭、西岭又呈拱卫之态,三岭之上各自有峰,主岭四峰、东岭三蜂、西岭三峰,共有“十峰”,使假山形成“三岭十峰”雄姿。绕过假山视线便豁然开朗,随即看到造型朴素的正殿。
涿州行宫假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乾隆前期北方皇家园林大型片石假山的唯一遗存。作为一种大型壁山,堆叠手法之高超,自不待言。假山取材于房山云片石,石质坚硬,纹理古拙,别具一格。
假山前有一个树坑,古树已死,但还留有部分树根,形似龙爪。在假山的东侧有一棵倾倒的树,枝丫伸至墙外,形似龙尾。这样,从远处看去,树根、假山山体和倾倒的树加在一起就是一条龙的样子。
正殿为正大光明殿,正脊上有“正大光明”砖刻字样,上面的图案和鸱吻也都雅致中彰显大气的皇家气度。殿内还原了当时的陈列,东西暖阁分别为皇帝的“卧室”和“书房”。房梁上的彩绘故事图案有些还能依稀辨识出是《西游记》里的故事。
在行宫的西边院落,是古碑林,其中有几座早至元代的古碑,还有一座清乾隆二十五年立的“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石碑,此碑原立于永济桥御碑亭,上世纪60年代亭毁碑失。2005年1月发现了碑的上半部,同年在旧址又发现了碑的下半部和碑座。丢失近50年的御碑失而复得。2006年,将碑体残断、碑文漫漶的石碑修补后重立于清行宫,并建碑亭一座。
“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石碑
图片拍摄于202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