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主”企业如何带领上下游企业共赢?
“链主”企业如何带领上下游企业共赢?
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有一种企业被称为“链主”,它们不仅自身实力强大,更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就是这样的“链主”企业。
数据驱动,破除信息壁垒
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条长、供应商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延迟供货或断供,将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和现金流,甚至影响企业群体的生存。同时,很多上下游供应商属于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生存挑战,成为供应链稳定的风险隐患。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工业数据空间,打通测试、生产、库存、应付账款、供应商资信和历史交易记录等数据,既用来破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又用来助力中小微供应商提升授信,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数据一致性校验
工业数据空间接入多个工业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和交叉验证,保障数据和行为可信、可证,解决数字化工厂管理系统之间进行出入库交互、物料描述信息同步时,双方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对账用时最低可至30秒,降低99.72%,最短可在20分钟内自动完成全量数据异常发现,效率提升98.61%(如图2所示)。
生产质量数据安全共享
利用数据跨域使用控制技术,通过工业数据空间为供应链各方提供可信可控的数据流通通道,实现代工企业产测、整机质检等生产质量数据对客户可控共享(如图3所示)。自应用以来,平台向代工品牌商安全共享超135万台电视生产质量数据,赋能产值超90亿元,强化了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了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通过工业数据空间对接金融机构系统,获得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应付账款可信确权,以龙头企业的信息优势提升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让供应商不受地域和时间影响实现快速融资。目前,供应链金融服务已覆盖64家大型企业及其上下游超过1650家中小企业,融资总额超4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05个百分点,且相较传统贷款缩短5-7天,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保驾护航,促进了普惠金融服务实体产业。
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往往更具有话语权,但要保持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持久的竞争力,就需要探索构建更加稳固高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大企业“发榜”“发单”“发包”、中小企业“揭榜”“接单”“接包”等多种方式,加强产品、服务和技术供需对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利益黏结,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研制基地,协同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配套难题,努力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良好发展局面。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当前,我们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生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好“链主”企业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融合领域的综合优势,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研发创新和提质升级,包括联合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好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支撑不够的难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高端化跃升,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数智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
数智化是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纽带,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以数智赋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率,确保以极具性价比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数字化转型中,中小企业往往面临“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需要转型的先行者分享经验、协助带动,有必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开发一批低成本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增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全链条降本增效的目的。
绿色化改造,推动可持续发展
实践表明,“链主”或龙头企业往往在创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方面走在前列,尤其在清洁生产、低碳改造、碳足迹核算等方面拥有经验做法和最佳实践。通过优化采购标准、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支持等措施,向上下游企业传递低碳发展理念,乃至提供绿色化改造解决方案,从而引导带动全产业链的节能减碳行动,助力中小企业构建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为应对海外市场的环境壁垒做好充足准备。
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国家鼓励“链主”企业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链主”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攻关,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和数智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共赢,不仅能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还能推动整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种协同发展的模式,正在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