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来袭,如何科学应对?
痛风来袭,如何科学应对?
痛风来袭:现状与危害
痛风,这个曾经被称为“王者之病”的疾病,如今已悄然年轻化。根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全国流行病学TIDE研究显示,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标化患病率高达17.7%,约有1.85亿人患有高尿酸血症,而痛风的总体标化患病率也达到了3.2%,估计在2015-2017年间中国成人痛风患者就有2556万。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病理基础,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不断升高,也被称为“第四高”。
痛风最典型的症状是关节炎症急性发作,尤其是大脚趾关节最为常见。患者常描述这种疼痛像“火烧一样”或“刀割一样”,令人难以忍受。除了关节疼痛,痛风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肾结石、尿酸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治疗新突破:伏欣奇拜单抗
在202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学术年会上,中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IL-1β单克隆抗体伏欣奇拜单抗(Firsekibart)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备受关注。这项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邹和建教授牵头的GUARD-1研究,纳入了313名符合ACR 2015痛风诊断标准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
- 在72小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缓解的VAS评分上非劣效于复方倍他米松,且在48小时后疼痛VAS评分下降程度更明显。
- 在12周内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上,伏欣奇拜单抗显著延迟了患者的首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时间,相比复方倍他米松降低了90%的首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风险。
- 在安全性方面,伏欣奇拜单抗组与复方倍他米松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但复方倍他米松组有3例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伏欣奇拜单抗的临床价值,也为中国痛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该药物的上市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IL-1β单克隆抗体药物。
科学应对:饮食管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面对痛风这一顽疾,除了药物治疗,科学的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同样至关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我们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饮食管理:七条核心原则
食物多样,限制嘌呤:每天摄入的食物品种应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适量食用豆制品,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碳水化合物。
蔬奶充足,限制果糖:每天摄入不少于500g的新鲜蔬菜和200-350g的水果,鼓励摄入300mL以上的奶及奶制品。限制果糖含量较高的食品,如含糖饮料、鲜榨果汁等。
足量饮水,限制饮酒:每天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mL,优先选择白水。急性痛风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应避免饮酒。
科学烹饪,少食生冷:采用少盐少油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炸、煎制等烹饪方法。避免食用腊制、腌制或熏制的肉类,少吃生冷食品。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通过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实现健康体重,避免过度节食。运动应以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走路、骑自行车等。
辩证辨体,因人施膳:根据患者体质特征和临床症状,合理选择食材。推荐食用白扁豆、玉米须、麦芽、山药等食材。
因地因时,择膳相宜: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例如,春季应多吃清淡食物,夏季避免过多海鲜和生冷食品,秋季少吃鱼虾螃蟹,冬季控制火锅和烤串的摄入。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经验分享
一位痛风患者分享了他的应对经验:“我以前经常熬夜,饮食也不规律,痛风越来越严重。后来我开始调整生活方式,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的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痛风发作的频率明显减少了。”
另一位患者则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我以前以为运动会导致痛风发作,所以一直不敢运动。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和游泳。我发现,适度运动不仅能增强关节的灵活性,还能帮助控制体重,减少痛风的发作。”
结语:科学应对,重获健康
痛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最新研究的突破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而科学的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则是预防和控制痛风的基础。让我们重视痛风的预防和管理,积极面对,科学应对,重获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