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见鸟类布谷鸟,麦收前夕频繁鸣叫,麦收后踪迹难觅
农村常见鸟类布谷鸟,麦收前夕频繁鸣叫,麦收后踪迹难觅
在农村,每当夏日麦收将至,那清脆而悠扬的布谷鸟鸣叫声便时常回荡在耳畔。这种鸟的鸣叫声独具特色,富有节奏感,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麦子即将成熟的讯息,提醒人们做好收割的准备。
布谷鸟这一名称是依据其叫声而得,其真正的学名叫大杜鹃。大杜鹃在我国西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分布,同时,在南亚、西亚、东亚、欧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它们主要栖息在茂密的森林中。
虽然布谷鸟的叫声常萦绕耳畔,但我们或许鲜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它的风采。布谷鸟在鸟类中属于中等偏小的体型,体长大约30厘米,体重与鸽子相当。其羽毛色彩多变,雄鸟的腹部洁白,头颈两侧呈浅灰色,背部则是暗灰色,翅膀覆盖着暗褐色的羽毛,而尾巴则是一片漆黑。雌鸟与雄鸟在外观上颇为相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腹部呈现棕红色,背部颜色则偏灰褐色。
布谷鸟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如会危害林木和农作物的蝗虫、松毛虫、枝叶蛾以及叩头虫等,因此被归类为益鸟。此外,其独特的叫声对农民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仿佛是一种提醒,预示着庄稼的收割时节已到,因此农民们亲切地称其为“吉祥鸟”。
要深入探究布谷鸟的鸣叫之谜,我们需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与燕子相似,布谷鸟也是候鸟的一种。它们在北半球迁徙活动,于春季在某地繁衍后代,随后于夏季留在那里,直至秋季气候转凉,便飞往南方温暖之地度过寒冬。次年春季,它们再度飞回原处,开启新的繁衍周期。
在我国南方,小麦的开花期已过,而收割期则在6月中上旬。布谷鸟通常在4月后归来,其“布谷布谷”的鸣叫声与小麦成熟的时节恰好相契合。然而,这并非因为它们有意告知人们麦收的时机,而是源自其天生的本能驱使。
大多数候鸟在重返故乡后,首要任务便是交配与繁殖,它们迫切地希望通过增加族群数量,来弥补迁徙途中的损耗。为了吸引雌鸟,雄鸟会持续鸣叫,有时甚至长达半小时以上,每分钟鸣叫次数高达20余次。一旦交配成功,鸣叫便会停止;若未成功,雄鸟会在稍作休息后,再次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找到合适的伴侣并完成交配。
在我国众多地域中,小麦的收割期通常落在6月中旬左右,这一时段恰好与布谷鸟的繁殖盛期相遇。随着小麦的收割结束,布谷鸟的繁殖高峰也随之落幕。然而,它们并未就此离去,而是已圆满完成繁殖使命,从吸引伴侣的鸣叫阶段,逐步转向以捕虫为主的生活准备阶段。直至9月底的三个月间,它们依旧坚守原地,以捕食昆虫为生,借此积聚能量,为即将到来的长途迁徙储备充足的力量。因此,在这期间,它们的鸣叫声逐渐稀少,变得不再那么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