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昭阳镇,这里曾经……
兴化昭阳镇,这里曾经……
地名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走进泰州,地名可以将你引向历史深处,窥见波澜壮阔的过往。
昭阳镇的历史渊源
昭阳镇
昭阳镇
泰州地名故事
兴化市昭阳镇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乡文化古城。战国时为楚将昭阳食邑,其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名之。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公元920年)设置兴化县,历为县治所在地。1988年3月撤县建市,亦为市委、市政府的驻地。昭阳古镇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是“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李鳝的故乡。现已成为里下河地区工商并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邮电等事业欣欣向荣的新型城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江苏百家名镇之一。
昭阳镇地名追溯
昭阳镇即兴化市市区,因战国时楚国令尹昭阳受封于此而得名。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昭阳统兵伐魏,破襄陵、下八邑,战功显赫。怀王因其功裂海滨之地(即今兴化昭阳镇)“为楚将昭阳采地”(明嘉靖《兴化县志》)。昭阳遂率屈、景、昭三姓子弟到此垦荒种植渔猎煮盐,殁后葬于邑西高阜。县志记为“昭阳有惠于民,死葬邑之山下,墓庙尚存”。山名“阳山”,因此今兴化城区古称“昭阳”,别名“阳山”,俱源于此。
又因昭阳镇四围皆水,大泽茫茫。东有东门泊,龙舌津;南有南津、沧浪溪;西有大溪河、下官河;北有乌金荡。恣肆汪洋,云蒸波撼,故又称为“楚水”。
当地人民将楚将昭阳视为本地人文历史的起点,誉其为“开邑第一”,于山上设祠祭奉。又将与昭阳同期的三间大夫屈原奉为本地文脉的源头,建成三闾大夫庙,祭祀屈原和“其姊女嬃”(明嘉靖《兴化县志》)。唐代以后,又相继建成“竟渡庙”和“屈子祠”。并将昭阳和屈原列入名宦祠,春秋官祭。这种现象在江淮各府州县中是极其罕见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影响着昭阳古邑。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中心南移,东部海滨筑起了一道常丰堰。处于堰西内陆的昭阳逐渐人烟稠密,农耕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于公元920年(五代杨吴武义二年)杨吴国析海陵北境(昭阳)置招远场,同年改兴化县,具治设于昭阳镇。自此,昭阳、楚水、阳山便又成了整个兴化的古称和别称。
人文荟萃的昭阳镇
自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于昭阳沧浪溪畔构筑学宫和文会堂以来,兴化文风昌盛,文脉繁衍,出了一大串文学巨星和文化名人。
如元末明初“寻得阳山好住家”的《水浒》作者、大文学家施耐庵(约1296-1370);明代文学家、道教学者、道教内丹东派始祖《封神》作者陆西星(1520-1606);明代文学家“后七子”宗臣(1525--1560);明代状元宰相、《西游记》合著(校改)者李春芳(1511-1585);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李清(1602-1683);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李鳝(1686-1762)、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乾嘉学者、《四库》编纂、文学家任大(1738-1789);清代文学家、文艺评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1813-1881)等。
弹丸之邑,进士100多人,明代阁老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3位。近现代更是人材济济,如清末民初国学大师李详(1859-1931);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李继侗(1897-1961);能源化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朱亚杰(1914-1997);生化专家、中科院院士钮经义(1920-1995);核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德平(1926年——);生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1924年——)以及国际森林病理和昆虫学家任玮(1912--1993)等。他们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为古镇昭阳增添了魅力和光彩。
欣欣向荣的昭阳镇
自南宋筑城以后,昭阳经济发达,明清商埠兴旺、市井繁荣。出现了“金东门”“银北门”两大商业区,字号相连、旗帘相望。同时出现了曾为里下河地区最大的粮食集散市场的东门外米市。其时雉堞临水,古塔凌霄,城内外小桥流水、人家枕河而居。元老府、司马府、大夫第、进士第等簪缨之族、鼎食之家鳞次栉比。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旖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阳山夕照、三阊遗庙、景范名堂、玄武灵台、沧浪亭馆、东皋雨雾、龙舌春云、南津烟树、两厢瓜圃、十里菱塘等昭阳12景中之10景。又曾有过全国第一座范公祠、张荣的四义楼、陆西星的方壶岛、宗臣的百花洲等名胜古迹。
1939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撤至昭阳,1941年日入侵,自此战火弥漫。1945年新四军血战古城光复昭阳,1948年淮海战役后,兴化全境解放,掀开了古城历史的新篇章。
如今的昭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新形象,已经撩开面纱,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