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肉夹馍:从非遗美食到“世界的肉夹馍”
潼关肉夹馍:从非遗美食到“世界的肉夹馍”
潼关肉夹馍,这道始于初唐的美味,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相传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千百年来,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独特的制作工艺
潼关肉夹馍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面饼的制作堪称一绝:选用优质小麦面粉,加入温水、碱面和猪油搅拌,经过“3道揉、5道擀、2米拉伸、30卷层”的精细工艺,制成的面饼送入烤炉,待花色均匀,膨胀泛黄色时取出。外表金黄焦脆,丝丝分明;内部呈层状,皮酥里嫩。
卤肉的制作同样考究,选用获得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的“关中黑猪”精肉,与香叶、肉蔻、草果等浸泡炖煮。出锅后的肉香十足,肥肉细嚼即化肥而不腻,瘦肉富有嚼劲瘦而不柴。
最爽口的吃法是刚出炉的千层烧饼夹上放凉的卤肉,俗称“热馍夹凉肉”。油脂渗进馍里,热与冷、软糯与酥脆、肉香与麦香完美融合在一起,将嗅觉、味觉和触觉同时调动起来,构成了舌尖上的“潼关印象”。
从非遗美食到产业化发展
2011年,潼关肉夹馍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舌尖上的非遗”。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肉夹馍文化遗产,陕西省有关部门推动制定肉夹馍从食材、配料到制作技术的各环节标准,确保传统制作工艺得到传承。
近年来,潼关肉夹馍搭上了工业化的快车。在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速冻饼加工车间的工人们正抢抓订单生产。面粉被倒进料箱后,和面、滚揉、抹油、拉薄、划条、卷筒、醒发、压饼等一系列工序均在生产线上自动完成。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李荣介绍,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盛潼餐饮团队耗时近5年,与厂家共同“打磨”出了这套设备。指着生产线,李荣向记者介绍:“这套机器可以模仿手工制饼的各个步骤,成品面饼薄厚保持在0.4毫米,直径12.5厘米,重量110克,非常统一。”
目前,“潼关肉夹馍餐饮师”已被评为省级劳务品牌,在县域内有传统手工打馍经营的门店58家,工业化生产企业10家、生产线33条,年生产速冻饼7亿个,年产值10亿元,附加产值100亿元。每年出口速冻饼500万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
文化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潼关肉夹馍不仅是陕西的美食名片,更成为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使者。2018年,第一家欧洲实体店在布达佩斯开业。同年,潼蘇祥食业有限公司进入美国,实现了陕西省速冻饼出口“零”的突破。如今,潼关肉夹馍已遍布五大洲17个国家地区,真正做到了“一馍夹天下”。
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吃,到开店超过1万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从零星几名从业者、几家店铺,到13家企业33条生产线。潼关肉夹馍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中国美食走向世界的魅力。
潼关肉夹馍,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潼关人民的智慧与匠心,展现了中华民族融合与文明互鉴的精神。如今,这道千年美食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