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的发展史你知道吗?——一分钟带你了解佛教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27: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的发展史你知道吗?——一分钟带你了解佛教

佛教诞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影视作品,神话作品中都有佛教的身影,那么让我们用几分钟了解一下什么是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世界三大宗教,是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达到涅槃境界为最高目标的宗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的古印度,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

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婆罗门教侣,称"人间之神")、刹帝利(武士和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雇佣劳动者、奴隶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并对各个种姓的社会地位、应有权利和生活方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例如,杀死一个刹帝利或吠舍或首陀罗,赔偿额分别只相当于杀死一个婆罗门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规定不仅激起吠舍和首陀罗的仇恨,也使刹帝利不满,提倡取消等级差别、主张种姓平等的佛教便应运而生。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逐渐形成的,核心是宣扬人生充满苦,只有信佛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主要有"四谛说"、"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三世说"(前世、今世、来世)等。"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谓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喜欢在一起却要分离)苦、怨僧会(不愿相见又偏偏在一起)苦、求不得(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苦、五盛阴(人生自身就是各种苦的集合体)苦,"苦海无边"集谛谓"八苦",来源于人本身感官带来的"五欲"色欲(视觉引起的欲望)、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灭谛谓消除痛苦须绝掉"五欲",超脱成佛。道谛指出解脱苦海的道路:前期佛教提出"八正道",即如何按照佛教规定去认识、思考、言语、行动……后期佛教提出"六度",即守戒律、坐禅、般若(通过智慧达到涅槃的彼岸)、忍辱、精进(不懈地努力修行)、布施。"十二因缘"即造成人生痛苦的十二个彼此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原因环节:明、行、识、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由于人的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精神统一体的识(识),由识引起构成身体的精神(名)和肉体(色),有了精神和肉体,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心)六种感官(六处),从而引起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触),由接触引起感受(受),由感受引起贪爱(爱),由贪引起追求(取),由追求引起生存环境(有),有生存环境就有了生,有了生就有了老、死。导致人生痛苦的直接原因是贪爱,总根源是无知,是无知产生的种种追求。要克服它,就必须抛弃一切尘世的追求,按佛法修行,最终达到"一切皆空"的涅槃世界。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大致经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约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分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密教四个时期。公元一世纪(西汉末东汉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有三条路线,北传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再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南传佛教,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再传人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藏传佛教属于北传佛教一个分支,由印度大乘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并与当地"苯教"结合形成佛教教派喇嘛教,再北传蒙古、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为传播,并与中国传统礼教和伦理观念逐步融合。隋唐时,发展到鼎盛,寺庙林立,信徒众多,而且还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净、密等中国佛教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为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四大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有重要的影响,对民间信仰也影响很大。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