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亚利桑那大学研究揭示:全球蝙蝠研究存在显著地理偏差
北亚利桑那大学研究揭示:全球蝙蝠研究存在显著地理偏差
近日,北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在《生物保护》杂志发表综述研究,揭示全球蝙蝠景观生态研究存在显著的地理和分类学偏差。研究发现,尽管北美和欧洲地区研究较多,但非洲、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研究却明显不足,这可能限制了我们对蝙蝠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的全面理解。
该研究对五大洲超过170篇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发现当前景观尺度上的蝙蝠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区,而在非洲、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虽然蝙蝠物种丰富,却在相关研究中显著缺位。这些地区拥有大量独特的蝙蝠物种,但由于研究重心偏移,导致科学界对这些地区蝙蝠的生态适应策略了解有限。
研究还指出,约2/3的现有景观尺度研究都集中在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和叶口蝠科(Phyllostomidae)两大类群上,而其他蝙蝠科如马铁菊头蝠科、蹄蝠科等却鲜有被深入研究的机会。这种偏差限制了研究对蝙蝠多样性、生态适应性的全面理解。
蝙蝠作为全球哺乳动物中非常多样化的一个类群,目前全球已知有1483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捕食昆虫、传播种子和花粉等。然而,人们对它们如何响应栖息地结构变化的了解非常有限。
研究团队呼吁未来的景观生态研究加大对非洲、亚洲等高物种多样性区域的关注,以填补这一全球性空白。同时,研究还强调蝙蝠在景观尺度上的响应模式存在高度的“上下文依赖性”,这意味着蝙蝠的生态适应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季节、年龄等时间和行为参数。因此,未来的蝙蝠景观生态研究不应试图用“一刀切”的方法,而应根据不同物种的生态需求选择相应的尺度和变量。
研究建议,研究人员应当综合考虑从小尺度(<0.5公里)到大尺度(>5公里)的影响,特别是在评估不同生物气候变量对蝙蝠的相互作用时。此外,建议研究者对生态数据进行长时间的系统化归档,为未来的景观生态研究提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支持。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当前蝙蝠研究的偏差,更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对高多样性区域的关注和多尺度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蝙蝠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全球蝙蝠保护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