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事件再发酵,网络暴力何时休?
刘学州事件再发酵,网络暴力何时休?
2022年1月24日,15岁的寻亲少年刘学州在三亚自杀身亡。他在遗书中提到自己遭受了严重的网络暴力,包括造谣、诽谤和恶意攻击。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网络暴力的现状与危害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问题也日益严重。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这些数据表明,网络暴力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心灵,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它像一把无形的刀,悄无声息地刺向那些脆弱的心灵。在刘学州案中,律师周兆成和他的团队在网络上提取了针对刘的2000多条网暴言论,条条触目惊心。
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暴力
面对网络暴力,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首先,要调整心态,避免情绪化回应。当遭遇网络暴力时,不要轻易被激怒,可以暂时远离相关平台,待情绪平复后再处理。同时,要注意保存证据,通过截图或录屏等方式记录网暴内容,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其次,要加强隐私保护。定期检查并调整社交媒体的隐私选项,限制个人信息的可见范围。避免公开敏感数据,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使用强密码和双因素认证,增强账户安全性。
最后,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法规,网络暴力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等刑事犯罪。受害者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向平台举报,请求屏蔽相关内容或封禁账号。若情况严重,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法律责任。
平台和社会的责任
社交媒体平台在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平台需要建立明确的社交媒体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网络暴力行为,明确处理机制和责任人。对于网络暴力言论,要及时回应,采取合适的措施,如删除恶意言论,屏蔽恶意用户等。
同时,平台还应加强用户账号信息管理,为遭受网络暴力信息侵害的相关主体提供账号信息认证协助,防范和制止假冒、仿冒、恶意关联相关主体进行违规注册或者发布信息。
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加强网络暴力的预防和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引导年轻人识别网络风险,培养安全上网习惯。媒体和公众人物也应该发挥正面作用,倡导理性讨论和文明交流。
法律法规与未来展望
为了应对网络暴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布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公布的反网络暴力专门立法,为持续构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规定》明确了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即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在处罚措施方面,《规定》提到,违反本规定的,依照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网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涉及危害公民生命健康安全且有严重后果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网络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个人、平台、社会和法律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