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扇:千年文化的传承之美
岳州扇:千年文化的传承之美
岳州扇作为中国三大名扇之一,拥有近400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从古至今,岳州扇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一代代匠人的不懈努力,岳州扇得以传承至今,继续向世人展现其魅力。
岳州扇的历史渊源
岳州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清乾隆《岳州府志·卷二十四》记载,南北朝时期陆法和在洞庭湖水战中“执白扇麾反风”火烧贼船的故事,扇子也成为智慧的象征。隋唐时期,团扇盛行于世。宋代,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到元代逐渐受到广泛欢迎,明代更取代团扇成为主流。明隆庆年间《岳州府志·食货志》记载:“扇,多骨而轻。”说明至迟在明代,以多骨折扇为主的岳州扇制作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岳州扇的制作工艺
岳州扇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主要分为扇骨制作和扇面制作两大步骤,具体包括锯筒、劈片、边骨推青、镶边骨、打磨、钻眼、镇墙、抓带、打通钎等72道工序。据岳州扇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正文介绍,扇骨的制作与造型是最能体现岳州扇技术功力的关键一环,彰显了传统技艺的手工性特征。精心打磨抛光后的扇骨,眼看似玉石温润,手摸如玛瑙平滑。
岳州扇产品以折扇为大宗,成品扇形呈梭状,口紧尾细中间鼓,其制作以楠竹为骨、牛角为钉、宣纸为面,用料考究、工艺严谨。制扇用的楠竹、水牛角等材料均为当地所产。以楠竹为例,岳州扇主产地岳阳县境内所产的楠竹竹节修长、竹纹细腻、柔软性强,具有不易变质、生斑、发霉的特点,是制作岳州扇的绝佳材料。
岳州扇的文化价值
岳州扇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融合了传统工艺、艺术设计以及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岳州扇的扇面多与岳阳的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相关联,地域特征明显,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岳州扇在当地的社交、婚嫁、丧葬等民俗礼仪中也有重要体现。
岳州扇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岳州扇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焕发生机。岳阳县积极振兴岳州扇制作技艺、探索传统工艺的市场发展,建设了岳州扇生产加工及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着力壮大岳州扇生产制作龙头企业。岳州扇制作技艺历史上主要通过师承和家传两种方式传承,近年来,通过开设培训班、非遗进校园、产业培训等途径,不断拓展传承方式,目前共有传承群体58个、从业人员600余人。
岳州扇第六代传承人刘岳军表示:“岳州扇材料原生态,工艺讲究、制作精美,拿在手中有质感,无论自己用来纳凉、把玩还是作为礼品相赠都很合适。”岳州扇传承人和工匠们坚持纯手工制作,努力呵护这份传统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