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国防军和党卫军谁才是德国最强战力?这都不是一个量级
二战时期,国防军和党卫军谁才是德国最强战力?这都不是一个量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国防军和党卫军两支军队组成。尽管它们都属于德国,但这两支军队在性质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国防军是一个正统的国家军队,其立场更倾向于忠诚于国家;而党卫军则规模更大,成员多由外国战士组成,其行动和战斗力显得相当极端。那么,这两支代表德国武装力量的队伍中,哪一支的战斗力更为强大?它们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最终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国防军:忠诚于国家的正规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迫削减军力,国防军成为了该国唯一幸存的国家武装力量。这支部队由昔日的普鲁士军事贵族集团构成,他们无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如何,始终坚守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信仰。早在一战时期,丘吉尔就曾对德国的军事实力给予了客观评价,他指出德国“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这无疑是对其军事实力的肯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后,国防军被迫步入了半军事化的时代,其规模急剧缩减,同时在多个领域受到严格的规范与限制。这种蛰伏状态持续了十数年,直至希特勒的上台,才迎来了转机。希特勒执政后,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扩军和备战计划,这些举措迅速触动了老牌国家部队的敏感神经,为他们提供了洗雪一战耻辱的契机。正是国防军的坚强后盾,极大地推动了后来公然撕毁凡尔赛条约,向英法复仇,拉开了二战序幕,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实际上,德国国防军从未真正地、完全地效忠于希特勒。在早期,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基于互利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而他们后来对希特勒的服从,实际上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元首的忠诚。然而,在这段关系确立之前,国防军与希特勒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磨合期。1934年的长刀之夜是这一关系的转折点,希特勒在一夜之间清除了冲锋队领导人罗姆,以此证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赢得了国防军的信任。同时,他也牢牢掌握了后来的党卫军的领导权。直到1939年,希特勒才最终获得了国防军陆军部队的最高领导权。他不仅扶持了相对顺从的陆军司令,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人员调整,这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阶段的指挥如臂使指奠定了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国防军始终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它不会因个人私欲而沦为任何人的附庸。随着战争的深入,国防军与希特勒及其党卫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理念上的分歧也愈发明显。历史上多起针对希特勒的刺杀企图,都与国防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1945年5月,随着德国的战败和投降,国防军才最终被解散。
党卫军:希特勒的私人军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岁月中,希特勒在对外战争的策略上,主要依赖的是国防军的力量。然而,国防军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成为希特勒个人的专属武装。为了构建自己的私人力量,希特勒将掌权之前的原冲锋队提升为一支新的部队。尽管这支部队在正统性上不及国防军,但其人数上的优势——超过300万的兵力——使其成为纳粹政权的坚定支持者。这支从冲锋队中精炼出来的部队,最终发展成为了党卫军。他们将希特勒视为个人的信仰,是希特勒最核心的嫡系力量,同时也是纳粹党的特务和军事组织,忠诚地效忠于纳粹党。
党卫军的崛起历程颇具传奇色彩,其规模之大和忠诚度之高,可能令许多人难以置信。尽管他们在波兰战争之前从未有过正式的战斗经历,但最终却成为了二战时期令人畏惧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呢?
党卫军的起源可追溯至1924年,当时它仅是一支规模为200人的冲锋队,诞生于啤酒馆暴动之后。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和权力的巩固,党卫军的规模和影响力开始逐步增长。直到长刀之夜事件之后,它才正式发展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党卫军。
党卫军的壮大历程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党卫军在军事力量上持续壮大,并在希特勒的支持下获得了精良的装备。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党卫军的角色远不止是一支军事武装,他们还承担着情报搜集、执行秘密任务以及排除异己等职责,其职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所熟知的血滴子。
在二战期间,党卫军中的一些组织,如盖世太保,因其犯下的滔天罪行而臭名昭著。在纳粹统治时期,这些组织甚至被授予了“预先逮捕权”,允许他们对任何反对希特勒的组织、个人或军政人士进行逮捕和所谓的“审判”。这种权力的滥用,不禁让人联想到明朝时期的东厂,以及其忠诚于最高统治者的本质,无论是血滴子还是东厂,这一点始终未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党卫军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二阶段,正式成为一支军事武装力量。党卫军的总兵力部署包括38个师和2个半军事武装力量部队,其中臭名昭著的骷髅师、帝国师、维京师等都是其核心力量。这些部队的过往事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今天对党卫军的初步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党卫军的士兵中,绝大多数并非德国人。
自1940年起,随着战争的迫切需求,党卫军走上了迅速扩张的征程。在短短几年内,其规模增长了数倍,1940年时仅有12万人,而到了1945年,人数已激增至120万人。在战场上,党卫军也经历了从最初依赖国防军作战到后来某些师团能够独立作战的显著转变。
战斗力对比:国防军 vs 党卫军
若要探讨国防军与党卫军的战斗力差异,我们可以先从他们的战绩入手。国防军,作为国家的正规军,无论是在集体作战还是个人战斗技能上,都维持着高标准的常规水平。简而言之,他们具备了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并且由于他们独有的优势,如在高层军事策略的执行和多场战争中的默契配合,使得他们更加强大。
在西线战场上,国防军运用闪电战战术迅速征服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法国。在东线,他们同样在战争初期对苏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一度令其无力反击。被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在南欧和北非的战场上也展现了国防军的卓越风格和对军事素养的高度重视,战无不胜。撇开二战的性质不谈,国防军无疑是一支表现卓越、实力强大的军队。
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国防军以其整体实力的强大而著称,而党卫军则在个别作战部队中表现出色。尽管党卫军最初仅作为正规国防军的辅助力量,主要负责支援和救援任务,甚至曾被国防军所排斥,但在理解作战意图方面,党卫军起初几乎是零基础。
尽管如此,希特勒和纳粹党并没有减少对党卫军——他们的“宠儿”——的财政投入,他们总是优先获得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最优秀的兵员。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战斗经验的积累,党卫军中确实涌现出了一些战斗力极强的部队。他们参与的许多行动,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尤其是在战场后方的战犯管理方面,各种集中营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
骷髅师,作为党卫军中的佼佼者,其令人震惊的罪行和卓越的战斗能力同样令人瞩目。他们在战场上的恐怖形象达到了何种程度?一旦对手得知即将与骷髅师交锋,往往选择放弃抵抗。骷髅师之所以强大,并非仅仅因为其精良的装备,更在于他们那无情的残暴和无畏的战斗精神,以至于后来许多人认为,骷髅师的核心成员和骨干力量在精神层面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异常。
在1939年的波兰战场上,骷髅师首次亮相,但并未取得显著的战果。然而,到了1942年,在苏德战争的德米扬斯克包围战中,骷髅师的恐怖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骷髅师被苏联军队围困,随着包围圈的不断缩小,他们没有一人选择投降。在突围战斗中,他们不仅成功突破了重围,还对苏军造成了重大打击。面对苏联数十万大军的包围,骷髅师最终实现了突围,约7000名士兵成功返回了希特勒的身边。
在评价骷髅师的战斗力时,最有资格发言的无疑是他们的对手——苏军。当时在苏军中流传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若兵力不足骷髅师的五倍,最好避免与之正面交锋。” 战斗民族能发出这样的警告,足以证明骷髅师的强悍实力。
在党卫军的众多部队中,帝国师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这支部队以其令人生畏的战斗力而闻名,被广泛认为是德国的精锐之师。1941年,帝国师作为先锋,带领德军在短短14天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一成就令人惊叹,因为在此之前,意大利的50万大军曾耗费了半年时间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在1943年的哈尔克夫战役中,帝国师再次突破了苏军的防线,为东线战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在这场战役中,帝国师以46辆坦克的损失为代价,成功摧毁了苏军4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而在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之际,帝国师便向东挺进,抵达叶利尼亚地区。在那里,他们以1.9万人的兵力,成功包围了近4万苏军,其中包括200多辆坦克。即便在苏联援军抵达后,帝国师依然能够承受住压力,最终歼灭了包围圈内的苏军。
正是因为党卫军的卓越战绩,希特勒对其愈发依赖,这无形中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隐患。对于德军而言,无论是党卫军还是国防军,都拥有不容忽视的战斗力。然而,评估战斗力的强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至于究竟是国防军更胜一筹,还是党卫军更为强大,这已不再重要。我们应当铭记的是,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所有非正义的战争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