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马良山反击战:志愿军的战术传奇

创作时间:
2025-01-22 19:35: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马良山反击战:志愿军的战术传奇

1951年11月4日,朝鲜半岛马良山阵地,一场精心策划的反击战正在上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第191师在57门火炮和10辆坦克的支援下,向占据阵地的英军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第一营发起猛烈进攻。这场战役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首次大规模运用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典范。

01

战役背景:战略要地的争夺

马良山位于开城东北约40公里处,是临津江西岸的重要制高点之一。这里不仅是志愿军阵地的侧翼屏障,更直接威胁着“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因此,马良山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02

精心准备:多兵种协同的创新

为了夺回马良山,志愿军进行了周密的准备。第64军军长曾思玉全面分析敌情,决定放弃小规模反击,转而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反击作战。在战术准备方面,志愿军反复进行侦察,了解进攻地形和道路,确定突击点和火器发射阵地,并组织临战训练。在后勤准备方面,构筑运动道路,开设前进兵站和收容所,加大弹药、粮食储备。

03

巧妙伪装:出其不意的进攻

为了迷惑敌人,志愿军采取了多种伪装手段。573团实施了长达3个星期的夜间不间断袭扰,迫使英军一到夜间就向主阵地收缩。11月3日夜间,我军在英军收缩之时,利用炮火噪音掩护,低速将坦克开至敌阵地前沿预定集结地域,并迅速做好伪装。4日9时,敌侦察机低空飞行近2小时,毫无察觉。

04

火力压制:步炮坦协同的威力

4日15时,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志愿军对敌工事、防御要点等目标实施了30分钟突然、准确的直接瞄准射击,命中率达90%以上。正当英军准备应对志愿军冲锋时,我军开始对敌实施了第一次猛烈的火力急袭,持续10分钟,逼得英军再次缩回隐蔽工事。15时40分,我军炮兵火力假转移,各种炮火停止射击,前沿以步兵轻重机枪向敌前沿阵地迷惑射击,诱敌有生力量脱离隐蔽工事。这一“间歇动作”,使英军误以为志愿军步兵已接近前沿阵地,准备发起冲锋,纷纷离开防炮洞进入前沿工事开始阻击,这就暴露了其残存的火力点和暗堡位置。见英军已经上钩,10分钟后,志愿军开始了比第一次更加猛烈的火力压制,持续15分钟。中型坦克及重型坦克在炮兵的射击掩护下,隐蔽地占领直瞄阵地,对英军阵地残存火力点实施精确射击,基本瘫痪了敌军坚固的防御工事,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05

最终胜利:战术智慧的结晶

在进攻作战中,当攻占敌人阵地后,进攻就转入防御,这时既要保存自己、站稳脚跟,也要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巩固现有阵地的目的。针对英军“有失必反”的特点,特别是像马良山这样的重要阵地丢失,敌军势必要向我连续反扑。第191师攻占马良山后,连夜调整部署,各部立即组织火力,补充粮弹,抢修工事。5日至7日,英军在坦克、炮兵、飞机的掩护下,向我317高地连续发动反扑,均被我军击退。此战,我军各兵种密切协同,共毙伤俘敌军4000余人,击落飞机多架,击毁坦克数辆。

马良山反击战的胜利,不仅有效配合了开城停战谈判,更为志愿军积累了宝贵的协同作战经验。这场战役展示了志愿军在战术运用上的卓越智慧,堪称一段战术传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