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宝宝抓头发是孤独症信号?专家解读:这些才是早期症状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20: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宝宝抓头发是孤独症信号?专家解读:这些才是早期症状

最近,有说法称"宝宝抓头发可能是孤独症信号",这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但事实上,宝宝抓头发与孤独症之间并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存在直接关联。宝宝抓头发更常见的原因包括生理发育、头皮不适等。

那么,孤独症的早期症状到底有哪些?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识别和应对呢?

01

孤独症的早期症状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其核心症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社会交往障碍:这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具体表现为缺乏社交凝视、微笑和依恋,不能进行正常的游戏,不能遵守社会规则,难以建立伙伴关系。此外,孤独症患者还可能表现出交会性注意缺陷,即难以注意到他人的存在和情绪状态。

  2. 语言障碍:孤独症患者往往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困难。他们可能无法用实际意义的语言进行交流,甚至出现自言乱语的情况。这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沟通,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立和困惑。

  3. 刻板重复的行为:孤独症患者往往表现出日常生活的刻板化,过分专注于某些事物,以及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们可能会反复进行某些动作或仪式,如反复洗手、开灯关灯等,这些行为可能阻碍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除了上述核心症状,孤独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障碍,如认知缺陷、智力落后、感知觉障碍、容易激动和冲动、尖叫、过分活跃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可能随着患者的成长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02

如何及早发现孤独症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五不"("五少")行为来初步判断:

  1. 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 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3.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4. 不(少)说: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功能延迟;

  5. 不当: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表现,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进行检查。

03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孤独症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状况。研究显示,6岁前是孤独症最佳干预时期,越早开始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效果越好。

家长需要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给孩子营造语言沟通与交流的环境。部分孤独症儿童容易出现影响自身和他人的各种挑战性问题行为,因此采用相应的行为矫正方法和预防策略,可以从多到少、从少到无地减少问题行为。

如果孤独症儿童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不稳、自伤、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且行为矫正方法无效,或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时,就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04

给家长的建议

  1. 学习正确的方法: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2. 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3. 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适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4. 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理解他人需求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

孤独症患者从儿童期开始就需要接受康复教育,离不开长期、持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