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广西童谣里的传统文化宝藏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51: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广西童谣里的传统文化宝藏

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歌谣,更是一首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珍贵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西童谣的世界,探寻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宝藏。

01

瑶族童谣:千年文化的传承之歌

瑶族是广西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童谣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瑶族童谣的传唱方式与其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上,瑶族民间经常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恭请神灵之前,要唱创世歌、历史歌,其歌词内容多为歌颂祖先来历和民族迁徙等。而在人生礼仪上,要唱三朝歌、满月歌、送亲歌、迎亲歌、酒筵和洞房歌、祝记寿歌、丧歌、挽歌等等。在探亲访友、串村走寨、趁圩赶集时,遇上山歌对手,或为了消除旅途疲乏沉闷,人们总会随唱随答,唱歌出门、拦路歌、进门歌、迎宾歌等。在山间田野劳动时,人们喜欢唱传授生产知识的的劳动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借以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解疲除累,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瑶族蝴蝶歌(多声部民歌)是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蝴蝶歌大致形成于明朝,用汉语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衬词中常出现“蝴的蝶”字样,由此得名“蝴蝶歌”。《蝴蝶歌》最早产生于瑶家儿女对爱情的表达,由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瑶族儿女惯用演唱的形式来含蓄地表达爱意:“瑶山茶花朵朵开,一对蝴蝶飞拢来;雌的花蝶前面舞,雄的跟后不分开。”美丽的蝴蝶在娇艳的茶花间翩翩起舞,象征着瑶族儿女心底纯洁的爱情化作欢快的歌声飞向远方的爱人。随着歌曲的广泛传唱,蝴蝶歌也不再局限于表达爱情,渐渐有了歌唱劳动、生活、激励儿孙、劝诫后人等诸多内容。瑶族蝴蝶歌发展到鼎盛期,每逢节庆婚典、劳动闲暇之时,主人家就会大摆歌堂,广邀八方“蝴蝶歌高手,男女分队一展歌喉,在一唱一和中,对手针尖麦芒,往往通宵达旦地唱上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无数人间趣事也伴随着瑶家的“蝴蝶歌”成为佳话。

瑶族蝴蝶歌的传承,不仅仅是歌声的传递,更是瑶族历史、文化、生活智慧的传承。它见证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变迁,承载着瑶族儿女的情感记忆,是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02

桂林童谣:方言里的城市记忆

在广西众多的童谣中,桂林童谣以其独特的方言特色和浓郁的地方文化而独树一帜。这些童谣不仅记录了桂林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一代代桂林人的集体记忆。

“月亮巴巴,踩着瓦渣,一跤跌倒,怪我打它,我没打着它,回去告妈妈……”这首《月亮巴巴》是许多老桂林人儿时的记忆。童谣中不仅有游戏时的欢乐,更有家庭生活的温馨。另一首《虫虫飞》则展现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虫虫飞、虫虫飞,飞到后园吃米椎。”这些简单的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游戏歌谣,更凝结着桂林人的乡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桂林方言童谣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广西大学原党委书记阳国亮教授对此深感忧虑:“几年前,我听别人讲过这样一句话‘80后不干农活,90后不讲壮话’,这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在桂林留意到,现在讲桂林话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听到桂林方言童谣。”

为了保护和传承桂林方言童谣,阳国亮教授与桂林学院原校长杨树喆博士等人,组织多名教授、学者共同编写以桂林方言童谣为内容的乡土教材——《桂林小把爷》(暂定名)。编撰组从桂林民俗、语义逻辑、诵读韵律、插图特点等角度,仔细推敲每一首童谣的音、字、图,准确表达童谣的本义,全面呈现桂林方言童谣的本土性、趣味性和有声传承性。目前,该教材已基本编撰完成,书稿文字部分选取了32首桂林方言童谣,涵盖认知类、行为塑造类、肢体抚触类、语言斗智类、娱乐游戏类以及哄睡类和劳动类等多种类型。

03

传承困境与文化价值

广西童谣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方言使用频率降低,年轻一代对方言童谣的兴趣也在减少。另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童谣的生存空间。

然而,广西童谣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正如阳国亮教授所说:“方言童谣其内涵具有独特价值,是对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留住童谣就留住了方言,我们想留住桂林文化的一条根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西童谣,社会各界正在积极行动。教育部门将童谣纳入地方课程,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童谣教学活动;文化部门组织童谣比赛和展演,提高公众对童谣的关注度;学者们则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为童谣的传承提供学术支持。

广西童谣,这颗承载着广西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明珠,正期待着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优美的童谣继续在广西的大地上回响,让广西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