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的神奇:经络系统与穴位的关系详解
中医经络的神奇:经络系统与穴位的关系详解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还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经络系统及其与穴位的关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神奇的中医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什么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其实有分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 「经」是主干:深而在里,是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主道路。
- 「络」是分支:浮而在表,是纵横交错的网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经络系统具体是由经脉、络脉和连属于体表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其中经脉又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存在着命名规律、体表分布规律及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联系,而脏腑之间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因此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之间也有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是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既无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除任、督二脉外,没有专属的体表穴位。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起到统帅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能够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经气蓄积、灌渗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在经络系统中,起到加强表里经相互联系的作用。
穴位与经络之间的关系
穴位,也叫腧穴,是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经气的出口所在。
人体的腧穴,既是针灸、推拿等治法的施术部位,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具有用于诊断与治疗的两面性。中医认为,穴位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
- 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 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 特殊作用:特殊治疗及双向调节的作用。
另外,身体某一部位上的一些腧穴,不论其是否属于同一经脉,都可以治疗该部位局部的病症,这就是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
我们人体的腧穴在总体上,可归纳为3类,有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经穴
归属于各经脉之上,有固定的名称及位置的穴位,称为经穴。因为经脉与脏腑有属络关系,所以这类穴位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能够调理脏腑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脏腑状态。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共十四条经,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体表穴位,因此经穴又可以叫“十四经穴”。目前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统计人体一共有362个经穴。
经外奇穴
有一类穴位是没有经脉归属的,但也有固定的名称及位置的穴位,此类穴位称为经外奇穴。这类穴位是从阿是穴上发展而来的,同样发挥着调理气血的作用,但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以经验效穴居多。有些经外奇穴不是指单独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例如十宣、八邪、四缝、腰痛点等;
有些名字虽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例如四花穴就是胆俞、膈俞四穴。而印堂穴,因为标准更替、教材修改,印堂穴以前属于经外奇穴,目前归经已经归入督脉当中。
阿是穴
有些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的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称为阿是穴。阿是穴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以通过某些皮肉联系而发生在病变距离较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