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的短剧为什么火了?
两分钟的短剧为什么火了?
近年来,微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崛起,成为影视娱乐行业的一股新势力。从横店影视城到各大短视频平台,这种时长仅2-3分钟的剧集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价值。本文将深入分析微短剧火爆背后的原因,探讨其内容特点、形式优势以及商业化前景。
内容放大人的欲望——爽感
这些短剧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爽。所以不少人也称呼短剧为爽剧。女频内容大多是:重生、复仇、虐渣、甜宠;而男频的内容则为:逆袭、打脸、赘婿、战神。想想《回家的诱惑》,故事是不是跌宕起伏,后续虐渣爽感十足;再想想《赘婿》一步步的逆袭,也被称为21年开年第一爽剧。而如今的短剧更是情节铺垫少、反转多,且土味、狗血性十足。这些短剧基本是抓住了“钱、权、爱”的人性欲望,放大感情的甜宠,或是通过逆袭、虐渣的刺激,带来情绪上的共鸣或爽感!
有意思的是,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和《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都是由短剧厂牌听花岛制作出品。听花岛的背后实控人是咪蒙(马凌)。啊这...兜兜转转还是深谙**“狗血剧情+情绪”流量密码**的咪蒙在赚钱。。。
形式更短、更快
短剧另一个火的原因就是“短”。一方面,每集时长只有3分钟,比起40分钟以上的长剧,短剧少了铺垫和其他情节,挑重点情节播出,因此在剧情中是猎奇和爽点密集。这种更短、更快的剧情节奏,会很大程度地降低人的阅读疲惫感,令人上头。另一方面,短视频作为新内容形式,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时间观影的快节奏生活,在上班下班、休闲时刻都能拿出来刷一刷,这也促进了短剧的爆火。
定位由下沉转大众
短剧最初的定位其实是下沉市场。根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微短剧用户中,中低收入人群占比70%以上,对受众的定位是中老年群体、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用户。而抖音、快手等大平台的入局,加快了短剧的井喷式增长;同时今年出圈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也让短剧走到了主流面前。
短剧内容营销
短剧作为新内容形式,自然也有人好奇它是否会成为品牌营销新宠。其实短剧制作方多杂,运营模式也多样,在按剧集收费盈利的短剧模式之前,不少短剧达人,比如姜十七、魔女月野、放杨的心心,就与众多品牌合作短剧品牌植入。
今年春节档,天猫也是冠名了快手星芒短剧的三部新作。在一些合作定制的短剧里,甚至还有品牌的评论区点赞特效等多样植入。由此可见,不少品牌早已察觉短剧流量。老实说,短剧给我的感觉是发展得又快又乱,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而品牌也是偏向于选择较靠谱平台和达人在进行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