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康复体系助力公共卫生安全
戒毒康复体系助力公共卫生安全
近日,“戒毒康复与公共安全治理”论坛在重庆召开,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戒毒康复体系的发展。该体系通过科学专业的戒治方法,有效提升了戒毒康复的效果,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多种防复吸干预技术和社区戒毒新模式,强调了戒毒康复工作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禁毒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戒毒康复体系的创新实践
重庆市戒毒康复所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完善“五化”措施,探索建立“五个”体系,精细服务社会自愿戒毒需求,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在管理方面,重庆戒毒所坚持契约化管理,构建“三管”管控体系。通过组织管理、协议管理和制度管理三重保障,形成模拟社区化、半封闭式的组织形态,为戒毒人员打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在治疗方面,重庆戒毒所实施专业化治疗,建立“四治”戒治体系。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帮助戒毒人员实现生理脱毒和心理康复。据统计,该所已为3000余名自愿戒毒人员实施生理脱毒治疗,生理脱毒完成率达90.6%,好转率达92.3%。
在康复方面,重庆戒毒所坚持系统化康复,建立“四强”康复体系。通过教育强基、培训强技、帮辅强志等措施,提升戒毒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信心。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该所采用“所校合教”模式,开设电工、厨师、茶艺和电商培训,累计培训1600余人,其中800余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戒毒人员重返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生活保障方面,重庆戒毒所坚持社区化生活,建立“四优”保障体系。通过政策保障、环境打造、文化生活和回归体验等方面的优化,为戒毒人员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特别是对困难戒毒人员实行“三免一保障”优惠政策,体现了戒毒康复的公益性质。
在社会延伸方面,重庆戒毒所建立“四创”延伸体系。通过创新禁毒宣传、家庭戒毒康复、社区指导和社工培训等方式,将戒毒康复工作向社会延伸。例如,该所定期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推动“自愿戒毒一件事”数字应用上线,创新开展家庭戒毒康复服务,累计服务家庭戒毒康复人员1800余人次。
戒毒康复体系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戒毒康复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显性和隐性的吸毒者数量持续增多,不仅对个体和家庭构成威胁,而且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吸毒者的数量从2006年的2.08亿增至2016年的2.46亿,以年均500万人的速度增加。更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的2.46亿吸毒者中,有2900万是较为严重的成瘾者,这些成瘾者中只有不到1/6的人能够有机会得到救治。
在中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全国毒品形势稳中可控,但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吸食合成毒品人数显著增加,而吸食传统毒品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毒品滥用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对戒毒康复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参与意识不强、工作流于形式;发展极不平衡、工作反差大;工作保障不力、难以有序开展;吸毒人员参与性不强、管控难度较大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未来展望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戒毒康复体系。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戒毒康复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戒毒康复工作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戒毒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要创新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戒毒康复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再次,要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戒毒康复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关心爱护工作人员,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戒毒康复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戒毒康复体系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一定能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