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来袭,农作物如何“保暖”?
倒春寒来袭,农作物如何“保暖”?
倒春寒,顾名思义,就是春天里的“寒冷逆袭”。它通常发生在3月至5月间,前期气温快速回升,但随后却出现持续低温,比正常年份冷得多。这种天气不仅让人措手不及,还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小的影响。
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
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受损:农作物易受冻害,尤其是早稻、棉花等,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以水稻为例,倒春寒会影响早稻的播种育秧,容易引起烂种现象。对于蔬菜来说,倒春寒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出现冻害。果树则可能遭受花期冻害,影响坐果率。
人体健康威胁:感冒、流感、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上升,尤其对老人和儿童影响更大。
如何应对倒春寒?
面对倒春寒,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业防护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提前规划播种时间,抓住适宜时机。农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早稻播种。如播种期遇到寒潮、倒春寒,则需要精细整地、开好厢沟,为早稻灌水保温,待天气转晴后深水护苗;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灾后及时补苗补种;而对于大棚内设施农业,应关注棚内温湿度变化,根据棚内作物需求及时调整温度,促进棚内蔬果正常生长。
采取保温措施:如灌水、覆盖薄膜或熏烟,保护作物免受冻害。对于果树,可以采用树干刷白、熏烟防霜、覆盖等物理防护措施。对于蔬菜,可以使用矮壮素控制徒长,提高植株抗寒力。对于水稻,可以采用保温育秧、深水护苗等方法。
优化种植方式:改水秧为旱育秧,并用农膜覆盖提高抗寒性。对于果树,可以使用防冻剂等化学防护措施。对于蔬菜,可以采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保护性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通过深水护秧、“夜灌日排”等方式调节水热条件。对于果树,要加强灾后管理,及时剪除冻伤枝叶,补充营养。对于蔬菜,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对于水稻,要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促进秧苗生长。
灾后补救:及时补苗、补种,减少损失。对于果树,要及时修剪受冻枝条,喷施营养液。对于蔬菜,要及时清除受冻植株,补种或改种。对于水稻,要及时补播或改种其他作物。
喷施生长调节剂: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对于果树,可以喷施细胞分裂素等生长调节剂。对于蔬菜,可以喷施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对于水稻,可以喷施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
个人防护建议
注意保暖:早晚温差大,适当添衣,特别是头部、手脚等关键部位。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春笋、山药),避免生冷食物。
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季节注意加湿,定期清洁卫生。
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等轻中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提升身体抵抗力。
2025年全国农作物种植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农场数量常年保持在1700个左右。2019~2023年,我国国有农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细分的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均持续正增长。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9年的3862.0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000.68亿元,近5年增量达1138.63亿元、增幅达29.48%,2023年,全国国有农场职工人数为221.4万人,职工人均收入指标近年来呈逐年增长态势。
从种植面积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总耕地面积达10811.25万亩(约合1.08亿亩)。近年来,全国国有农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以及细分的粮食、棉花、茶种植面积均整体呈现波动增加的发展趋势;油料、糖料、橡胶、水果种植面积则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2013~2023年,中国国有农场粮食类作物面积常年保持在7000万亩以上,波动增长了701.97万亩;棉花类作物总种植面积波动增长了248.42万亩;茶园面积波动增加了5.3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波动下降了55.06万亩;糖料种植面积波动减少了48.18万亩;橡胶园面积波动减少了80.29万亩;果园面积波动减少了24.7万亩。
从产量来看:2013年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应用的推广、育种产业的发展以及单产水平的提升,截至2023年,除糖料作物产量减少了250.53万吨、油料作物产量减少了1.29万吨外,我国国有农场大宗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中,粮食产量增长了573.69万吨,水果产量增长了365.28万吨,棉花产量增长了68.3万吨,茶叶产量增长了1.47万吨;受畜牧业转型升级以及猪周期、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农场猪牛羊禽肉在20132020年间呈逐年下降态势,2021年以后,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牛肉、羊肉的上市量及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产品、牛奶产量分别于20132023年间增长了30.95万吨、255.33万吨。
结语
倒春寒虽然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但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和合理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其危害。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倒春寒等自然灾害,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