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租房合同里的“甲醛陷阱”
当心!租房合同里的“甲醛陷阱”
近日,杭州的小余姑娘遭遇了一起令人愤慨的租房合同陷阱。她在签订租赁合同时发现,合同中竟然规定“不得以甲醛超标等居住安全隐患为由向甲方提出解约或其他要求”。这一明显侵犯租客权益的条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一案例并非个案。在房屋租赁市场中,类似这样的“霸王条款”时有出现。一些房东或中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在合同中设置各种陷阱,限制租客的合法权益。这些条款看似合理,实则暗藏玄机,一旦发生纠纷,租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霸王条款”呢?从法律角度分析,这样的条款显然是无效的。根据《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一条规定:“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这意味着,无论合同如何约定,一旦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如甲醛超标,租客都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
从实际案例来看,今年8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就曾判决一起“甲醛房”案件。一名大学毕业生因租住的房屋甲醛超标,经常出现流鼻血等症状。经检测,房屋甲醛浓度确实超过国家标准。最终,法院判决房屋租赁公司返还租金、服务费、甲醛检测费共计7119.67元。这一案例明确表明,出租“甲醛房”不仅违反合同约定,更可能构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租客应该如何维权呢?首先,要明确这样的条款是无效的。其次,可以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以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为由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还租金和押金。如果因此造成健康损害,还可以进一步要求赔偿医疗费用等损失。必要时,可以向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为了避免陷入类似的合同陷阱,租客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时需要格外谨慎。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或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对任何可能限制自身权益的条款都要保持警觉,必要时可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明确房屋用途和安全标准:确保合同中明确房屋符合居住安全标准,特别是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要求。
要求提供检测报告:在签订合同前,可以要求房东提供房屋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确保居住环境安全。
保留证据:签订合同时,尽量通过录音、拍照等方式保留证据,以防日后发生纠纷。
了解退租和违约条款:明确合同中关于提前退租和违约责任的规定,避免陷入被动。
关注押金和租金条款:确保合同中明确押金的退还条件和租金的支付方式。
明确维修责任:合同中应明确房屋设施的维修责任归属,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避免口头承诺:所有承诺都应写入合同,避免因口头承诺产生纠纷。
甲醛超标问题,绝不是小事一桩。根据最新国家标准,室内甲醛浓度的安全限值为0.08mg/m³。一旦超过这一标准,就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轻则引起呼吸道、胃肠道不适,重则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损害,甚至增加患癌风险。因此,在签订租赁合同时,务必关注房屋的空气质量状况,必要时可自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房屋租赁关系到每个人的居住安全和健康,任何试图通过“霸王条款”规避责任的行为,都不应被容忍。作为租客,我们既要提高警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要积极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