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的武术精神,孙中山点赞精武门
霍元甲的武术精神,孙中山点赞精武门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霍元甲》,唤起人们的家国情怀。1910年,不甘被认为是“东亚病夫”的农劲荪力邀天津老乡、大力士霍元甲携弟子刘振声南下上海,牵头成立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称体育会),霍元甲任首席武术总教练,倡导“爱国、正义、修身、助人”精神。
精武门的创立与抗战贡献
精武体育会一直力求“体育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青少年体育教育、女性体育教育等方面领全国风气之先。尽管霍元甲到上海不久就意外病逝,但有关他曾击退过西洋力士的口碑一直传承下来。后来,精武义士的抗日故事一直在坊间口耳相传,其中包括霍元甲的儿子霍东阁和徒弟刘振声等人的事迹。
据精武武术的后学者研究发现,精武义士御敌抗日不是银幕上简单的打擂台、肉搏战,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第一时间投入救亡运动,救死扶伤成为首要任务。
据世界精武联谊会秘书长薛海荣介绍,最新研究表明,1937年7月12日,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五天,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就曾借用电台广播,向社会各界倡议为国募捐。“8·13”淞沪会战开始后,伤亡人数骤增,医院人满为患。精武总会紧急开办救护训练班,聘请著名医师指导,用两周时间训练出几百名救护人员。其中30多人服务于精武总会所办的第十九救护医院,其余则到其他救护医院及难民医院服务。淞沪会战期间,经精武义士之手,先后治愈伤员500余人。
学者认为,抗战八年,精武体育会不仅设立难民医院、添置医疗设备,还主张国人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如读报、歌咏等。参与救护的经费则主要来源于会员的捐助,与今天的志愿者亦有相似之处。
孙中山与精武门的渊源
民国时期,传统武术寄托了人们雪耻救国的期待,被尊称为“国术”。孙中山先生更是大力提倡“尚武精神”,曾邀名武师蔡桂勤到大元帅府任自己的武术教师,还向武术家林世荣颁发银质奖章。武术亦被军队视为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广东武术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得到了各地武林人士的大力支持。1919年4月,广东精武体育会在广州珠海戏院宣告成立,各界名流四千多人到会捧场。来自上海精武会的沈季修、叶凤歧、李占风等纷纷南下,林荫堂、孔昌、李彬等本土名师参与其中。霍元甲次子霍东阁也南下广州。在1920年举行的一场武术表演上,霍东阁与一代宗师杨新伦双刀对打,轰动羊城。一时间,腰扎红腰带的武师行走于大街小巷,如明星一般享受着人们崇拜的目光。据记载,到1925年春天,接受精武会训练的年轻学生多达3000余人,而广东精武会于1920年成立女子模范团之后,不少女学生也开始习武。
“尚武精神”的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族尚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已经不再局限于战场上的英勇杀敌,而是转化为一种文化的自信,一种民族的韧性,以及一种国家的力量。在现代中国,尚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汉族尚武精神的复兴提供了土壤。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恢复民族精神,其中尚武精神被特别强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坚韧,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尚武传统的现代体现。这一时期,尚武精神成为了民族独立和自强不息的象征。
进入和平年代,尚武精神在文化领域得到了新的诠释。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尚武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在国内外,武术表演和比赛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观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武术中的“武德”,强调的是武术精神和道德修养的统一,这与古代尚武精神中的“文武双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代国防教育中,尚武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随着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国防教育不再仅仅是军事训练,更多的是培养国民的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在各级学校和社会团体中,国防教育成为了重要的一环。通过国防教育,年轻一代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国防意识,这种精神的传承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在国际舞台上,尚武精神的现代体现还表现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上。中国坚持不称霸、不搞扩张的国防政策,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种和平理念,并不意味着放弃尚武精神,而是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同时,追求和平共处,展现了一种更为成熟和自信的尚武形态。
现代汉族尚武精神的发展,是对传统尚武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族尚武精神将继续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精武精神的当代启示
精武门所倡导的“爱国、正义、修身、助人”八字精神,至今依然没有过时。在当今世界,面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这种精神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
- 爱国主义永远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 正义感和责任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品质
- 修身养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 助人为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还在运行的精武体育组织共有56个。“精武武术”已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中国、美国、瑞士、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泰国、巴西、印度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精武体育会传人还将在精武体育会发祥地以“武”会友,举办两年一度的精武武术邀请赛,其中部分来自海外的武术爱好者还将参加中国国家级的武术段位考试。
霍元甲和精武门的故事,不仅是武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正义与勇气,成为时代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