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的危害和破局: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生育政策
低生育率的危害和破局: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生育政策
当前,我国生育率已降至全球较低水平,考虑到育龄人口和生育意愿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低生育率或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生育率的现状及其潜在风险,并借鉴海外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核心要点
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低于国际警戒线1.5,长期低生育率可能通过影响劳动供给、社会创新及消费储蓄行为拖累经济增长。
从海外政策应对看,政策转向慢、力度小的日韩生育率改善效果偏弱,但财政支持力度大、持续性强的北欧效果明显。
建议逐步加大现金补贴占GDP比重至1.2%,并完善妇女就业保障和社会育儿支持。
我国生育率现状及潜在风险
人口统计学家通常使用“总和生育率”来衡量社会生育水平,该指标代表特定年份每位女性的平均生育子女数。国际上将总和生育率达到2.1视为维持代际更替平衡的基本条件,低于1.5则可能导致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加剧。
尽管自2014年起我国逐步放松生育政策,但政策转向宽松的时间较短,生育率仍处于探底阶段。当前我国生育率具备两个突出特征:
国际对比下我国生育率降幅大、水平低。根据联合国统计,1950-2023年间我国生育率下降4.8,在主要经济体中的降幅仅次于韩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降幅2.6;同时我国生育率绝对水平低,截至2023年底,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在全球253个国家/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九。
我国育龄人口下行趋势明显,且生育意愿持续低迷。育龄妇女人口(15-49岁女性)是衡量人口潜力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育龄人口于2011年达峰值后开始减少,2011-2022年间减少约6700万。未来随着1962-1971年婴儿潮群体逐步退出育龄阶段,预计育龄人口将持续承压。此外,生育意愿也是影响生育率的关键因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在1.6-2.0区间内波动,低于2.1的生育更替水平。若未来生育意愿持续低迷,生育率或难以回升。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低生育率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究其根源,低生育率可能削弱劳动供给、生产效率与社会创新,还可能抑制家庭消费、增加储蓄,从而拖累经济增长。
借鉴海外看低生育率的政策应对及效果
欧洲:北欧及法、德等国实施早且力度大,政策效果已现
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以经济补贴为基础的家庭支持政策;促进实现家庭和经济活动的平衡也是欧洲重要生育政策之一。从政策效果看,政策应对及时且力度较大的欧洲国家,当前生育率已回升到人口警戒线水平以上。
东亚地区:平衡人口和资源下的政策慢转向,政策效果偏弱
东亚地区从限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调整时长普遍较久,前期人口限制政策的影响或尚在;近年来亚洲国家及地区开始加大经济补贴政策,尤其是直接现金补贴开始明显提升,在家庭平衡方面仍保留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政策效果看,政策转向较晚且前期力度相对弱,目前生育率仍处在警戒线以下。
对我国低生育率现状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面临低生育率现状的问题已经较为严峻,提升生育率有助于促进消费回升,中长期对于增强我国经济活力至关重要。结合我们在第二部分中总结的欧洲和亚洲国家及地区经验,在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家庭育儿成本。从中央层面加大家庭补助力度能够直接降低育儿成本,从而推动生育率企稳回升。
加大妇女就业保障和社会育儿支持,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未来支持家庭平衡政策可从降低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平等待遇、提高男性养育子女的参与度、加大社会育儿支持等多角度着手。
风险提示
生育率发展趋势不可预测,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部分测算数据并非实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