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辛树帜:西农传奇校长的那些事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辛树帜:西农传奇校长的那些事儿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b2bee19c8fbc5b1a809ce8f5ee599ebf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042146100843648
3.
https://z.nwsuaf.edu.cn/90/msdj/7a7bdc8ab10b4d4886d170916c3dcbcc.htm
4.
http://www.hnzy.gov.cn/content/646843/67/14296892.html
5.
https://lingnan.sysu.edu.cn/article/2930
6.
https://jjw.nwafu.edu.cn/gzdt/158e9df4a25843d2aad3514e89a2db9f.htm
7.
http://m.nkb.com.cn/2024/0801/482750.html
8.
https://www.chinaflagnet.com/mpost.html?id=666e5efa5d5d5b34e4ac5ee4
9.
https://www.changde.gov.cn/zwgk/public/column/6617348?type=4&catId=6719035&action=list&nav=3&navmenu=4

1936年,时任南京国立编译馆馆长的辛树帜,被任命为位于陕西武功偏僻农村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从东南繁华的大都市到西北黄土高原,这位日后被誉为“中国科教界榜样”的教育家,开始了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达32年的不解之缘。

01

两度执掌西农,奠定发展基石

辛树帜校长第一次到任时,西北农专刚刚建立,面临着师资短缺、设施简陋等重重困难。他凭借自己的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成功吸引了一批专家学者,如涂治、盛彤笙、沙玉清等,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的“人才从事业中出,只要以诚相待,知人善用,处处都有人才”的理念,成为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1938年,教育部令农专与迁陕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4月,国立西北农学院正式成立,教育部任命辛树帜为院长。1939年7月,辛树帜奉教育部电令调渝工作。

1950年,辛树帜再次回到阔别十余年的西农,出任代院长,后任院长。“办好西北农学院是改变西北地区农业落后面貌的重要前提”,在欢迎大会上,他阐释了发展西北地区农业教育的理想。

面对学校当时从内地来的教授纷纷他去,许多重要课程无法开出的困难,辛树帜充分发挥自己熟人多、影响大、桃李遍天下的优势,吸引了管竹、康清、蒋咏秋、赵云梦、俞劲、石声汉等一批知名专家来校任教。此后,西农遂有“辛老到哪,哪儿就教授云集”之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辛树帜和全校教职工一起,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院系调整,狠抓图书馆、实验室和实习农场建设,西北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在此期间,西农育成“碧蚂1号”和“6028”等小麦良种,在吸浆虫和豌豆象等病虫害防治方面均取得新成果,并在选育西农瑞士奶山羊、开展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及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研究以及古农书整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形成“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二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培养的大批农业技术人才成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的骨干。辛树帜曾赋诗“累累硕果满秦川”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02

学术成就卓著,开创多个研究领域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辛树帜在多个学术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深感我国古代农业遗产博大精深,亟待研究整理。“如集中全国研究农史之人才,用十年以上时间整理古农书,上至经、史、子、集,下及方志农谚,并发表论文数千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农学,其伟大决不在中医医学之下也。”1952年,辛树帜倡议成立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小组(后改为古农学研究室),组织一批有专长的教授开展古代农业文献整理与研究,为农业科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其中,辛树帜出版的研究著作有《禹贡新解》《易传分析》《中国果树历史的研究》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评价《禹贡新解》“体大思精,不胜敬佩”。

在生物分类学领域,辛树帜也有卓越贡献,以辛氏命名的动植物新属种多达20多种。他对水土保持学的研究更是开创性的,1958年完成的《我国水土保持的历史研究》论文,为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教育理念先进,培养实用型人才

辛树帜校长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导向。他认为,“农业是一门地区性很强的科学,西农应该开展陕西特别是关中平原的调查研究”,强调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他要求农艺组学生熟悉棉、麦的育种和栽培,森林系学生以太白山为实习区,入山采集。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强调要“先化为农民”,然后才能成为农业科学家,同时要求他们不仅要会读书,而且要会“动手”,具有实际工作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辛树帜主张“合群力而为之”,重视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他对老教授,他经常登门拜访,探讨学术,就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对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选择研究课题,探讨研究方法,帮忙联系论文、著作发表和出版。虽然校务繁忙,但他仍坚持亲自给学生上语文课,每周定期到各系与师生座谈,和学生一起做早操、跑步,听教师讲课,晚间到学生宿舍串门。“辛校长来校时,农专近百人,但见过两三遍后,就能直呼其名,大家都感到很亲切。”园艺系首届毕业生王聚瀛回忆说。

04

一生辛辛苦苦,独树一帜

辛树帜校长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先后两度担任西北农学院院长长达32年,为学校创建、发展与壮大倾注了半生心血,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听了他有关古农学研究计划的发言,赞誉“讲得很好,辛树帜一生辛辛苦苦,独树一帜”。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对辛树帜一生最恰当的评价。

1977年,这位为中国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家逝世,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学术遗产,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建校80周年之际,在三号楼前敬塑辛树帜雕像,昭示后人纪念缅怀。

辛树帜(1894—1977),湖南临澧人,生物学家、教育家、古农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博物系,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1936年、1950年两度担任西北农学院院长。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兰州大学校长。曾任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