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期限延长,按车(轴)型收费,交通行业迎变局
收费期限延长,按车(轴)型收费,交通行业迎变局
近日,交通运输部宣布将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其中两项重要调整引发广泛关注:一是收费期限有望延长,二是货车收费方式改为按车(轴)型收费。这些变化不仅关系到物流行业的运营成本,更牵动着卡车司机的“钱袋子”,同时也关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从“贷款修路”到“收费还贷”:36年的探索与突破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启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新篇章。同年,财政部、交通部、物价局联合发布《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确立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框架。这一创新性的融资模式,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36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从1988年的零公里,增长到2023年底的18.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日益增长。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收费公路累计建设投资总额达12.39万亿元,债务余额高达7.55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现行的收费政策显然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按车(轴)型收费:公平性与效率的双重考量
2020年1月1日起,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货车收费方式由计重收费改为按车(轴)型收费。这一改革的初衷是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同时确保收费的公平性。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不少卡车司机反映,按车(轴)型收费后,无论车辆是空载还是满载,都要支付同等的通行费。这导致返程空载货车的成本大幅增加,一些司机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选择绕行国道省道,反而加剧了这些道路的拥堵情况。更有甚者,部分运输从业者通过非法改装等手段,将多轴货车改造成少轴车以规避高额收费,这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还破坏了公路物流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收费期限延长:破解资金困境的必然选择
现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经营性公路最长收费年限不超过30年。然而,随着高速公路建设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债务规模持续扩大,30年的收费期限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据统计,2021年全国收费公路支出总额达12029.9亿元,其中还本付息支出占比高达82.33%。而年度通行费收入仅能覆盖利息支出,无法偿还本金,收支缺口巨大。
此外,中西部地区作为近年来新增高速的重点区域,债务规模较大。对于一些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有限的公路,企业投资积极性低。如果收费公路期限不延长,财政补贴受限,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将面临严峻挑战。
平衡各方利益:政策优化的关键
收费公路政策的调整,需要在政府、企业、卡车司机等多方利益中寻求平衡。一方面,要确保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维持道路的养护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物流行业的实际负担,避免增加运输成本。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公平,确保政策调整不会对普通民众的出行造成过大影响。
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收费结构,探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交通流量的实时变化调整收费金额。同时,加强对新能源车辆的道路使用收费研究,以弥补传统燃油税收入的减少。此外,还需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非法改装等违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展望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公路交通体系
收费公路政策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法律、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目前,《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这标志着政策调整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预见,未来的收费公路政策将更加科学、合理,既能满足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又能兼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充分沟通和协商,寻求一个更加公平、合理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路交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