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老师鹰笛亮相春晚,展现西藏文化魅力
次旦老师鹰笛亮相春晚,展现西藏文化魅力
2024年央视春晚首次在拉萨设立分会场,这一消息让西藏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在众多参演者中,一位74岁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国家一级演奏员、自治区级藏族鹰笛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旦老师。作为首位登上春晚舞台的鹰笛演奏家,他将用这门古老的艺术,向全国观众展现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北京求学到鹰笛传承
1963年,年仅13岁的次旦被国家民委保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开始系统学习民族器乐专业,专攻竹笛演奏。在北京的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更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藏族民族器乐传承与推广的责任。
1970年,学成归来的次旦先后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歌舞团工作,并随团赴22个国家巡回演出。然而,在繁忙的演出之余,他始终牵挂着那些逐渐失传的民族乐器,尤其是鹰笛。“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工作越久这种想法就越强烈。”次旦说。
十年寻梦,终遇鹰骨
鹰笛是一种用鹰翅骨制成的珍贵乐器,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鹰骨十分难得。次旦一边工作一边打听,但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1986年,次旦意外得到了三根珍贵的鹰翅骨。然而,由于从未见过真正的鹰笛,他不敢轻易动手制作,这三根鹰骨在他手中一放就是近十年。
精心研制,让鹰笛重获新生
1992年,次旦在青海演出时,终于见到了一支简易的自制鹰笛。这让他信心大增,开始尝试制作。1997年,他找到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笛子演奏家宁保生,在其指导下,成功制作出西藏第一支真正用于专业演奏的六孔小D调藏族鹰笛。
2020年,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次旦团队在杭州专业乐器制作大师的指导下,成功制成了用于专业演奏乐团使用的各种有调的鹰笛,为“藏族鹰笛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登上春晚,让世界听见西藏的声音
2024年,次旦接到春晚导演组的邀约,将在春晚舞台上为《格萨尔》和最后的大合唱部分伴奏。为了呈现最佳效果,次旦与来自多个民族的演员们一起认真排练。每当他吹起鹰笛,那空灵清澈、高远悠扬的曲调总会吸引众人的目光。
“对我来说,能够带着西藏民族乐器登上春晚,让鹰笛的声音传遍全国、全世界,这是值得我珍藏一生的回忆。”次旦激动地说。
鹰笛:承载千年文化的独特乐器
鹰笛不仅是藏族人民的乐器,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游牧时代,最早是牧民们消遣和排解孤独的工具。鹰笛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雄鹰翅骨,经过精细加工而成。其音色高亢明亮,仿佛能将听者带入高原的广阔天地。
2025年春晚,拉萨分会场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风筝为主线,串联起大美西藏、文化西藏、奋进西藏、幸福西藏四个板块,全方位展现西藏的独特魅力。次旦老师的鹰笛演奏,无疑将成为其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从北京求学到鹰笛传承,次旦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追求,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获新生。2024年春晚的舞台,不仅是一次展示的机会,更是对次旦老师艺术生涯的最好肯定。让我们期待除夕夜,聆听那来自高原的天籁之音,感受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