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大佛寺千手千眼观音像:21.3米高的铜铸艺术瑰宝
正定大佛寺千手千眼观音像:21.3米高的铜铸艺术瑰宝
在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一尊高达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巍然屹立,这尊被誉为“河北四宝”之一的观音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金属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历史渊源
隆兴寺,这座被誉为“京外名刹之首”的古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后改名隆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盖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
独特的铸造技艺
这尊观音像的铸造采用了独特的“屯土法分段铸造”工艺。这种工艺的具体流程虽然在现有资料中未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古代金属铸造的一般方法,可以推测其大致过程:
首先,工匠们需要在地面上挖掘一个与观音像同等大小的基坑,并在基坑内搭建木质框架作为内模。然后,使用耐火材料制作外模,并在内外模之间留出金属浇注的空间。由于观音像高达21.3米,无法一次性浇注完成,因此需要分段铸造。工匠们会先铸造底部,然后逐段向上延伸,每完成一段就将土方回填,以支撑上一段的重量,直到整尊观音像铸造完成。
这种分段铸造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大型铜像一次性浇注的技术难题,还确保了每一部分的铸造质量。同时,屯土法的运用也为后续的安装提供了便利,使得各部分能够精确对接,最终形成一尊完整的铜像。
艺术特色
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造型精美,比例真实。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面相丰润慈祥,双目微闭,流露出浓厚的汉地造像神韵。其千手千眼的造型,象征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每只手中各有一眼,手持各种佛教法器、动植物和日常用品等,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
文化意义
千手千眼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为“普眼观音”。根据佛教典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源于观世音菩萨发愿利益众生后而具足千手千眼。通常有11个面孔,代表11个阶段的觉悟;千只手臂,每只手掌心有一只眼睛,象征着观察众生苦难并予以救助的能力。千手千眼观音不仅是重要的宗教图像,也是东亚艺术和文化中的标志性形象,体现了佛教慈悲精神与东亚审美观念的融合。
保护与传承
近10年来,我国文物部门对这尊观音像进行了全面、专业的修缮保护。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崔伟丽介绍:“从湿度温度监测,到日常清洁保养,我们都有专业的仪器装备和工作人员,实行不间断维护,老祖宗千百年来留下的一件件宝物,大家视之如命。”
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不仅是一件宗教艺术品,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铸造工艺和佛教文化的窗口。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成为研究和欣赏古代铜铸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