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洋怪杰徐树铮,才华横溢如周瑜,性格短板酝酿被杀的悲剧
民国北洋怪杰徐树铮,才华横溢如周瑜,性格短板酝酿被杀的悲剧
中华民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本文将为您讲述一位民国北洋名将徐树铮的故事,他才华横溢如三国周瑜,却因性格短板最终酿成悲剧。
徐树铮与周瑜
提及周瑜,人们就联想到苏轼的那一首《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上的周瑜,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谈笑间就把敌人给打垮。民国时候的徐树铮,也非常像三国时候的周瑜,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
从徐树铮年轻时候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位高大帅气、相貌俊朗的小伙子,他的身高根据记载,是一米七四,可谓身材魁梧,玉树临风。
徐树铮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苏萧县醴泉村人,今天属于安徽管理。民国北洋政府时代的徐树铮,也有历史上三国周瑜的才气。不同于只讲究蛮力的鲁夫,他乃是文武双全的儒将,在文学和学术上有杰出的才华。
徐树铮青少年
童年时候的徐树铮,天资聪颖,堪称远近闻名的神童。1893年,13岁的徐树铮考中秀才,可谓是少年得志。1897年,17岁的徐树铮到省城南京参加乡试,正好甲午战争大清的战败,他接触到康梁维新派的新思想,认为“读书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么就是读死书。现在朝廷丧权失地,真是奇耻大辱!”
于是,徐树铮就学习东汉时候的班超,投笔从戎,参军保家卫国,赶走外国侵略。之后,徐树铮离开家乡,欲到济南投奔山东巡抚袁世凯。
袁世凯派观察使朱钟琪来代替他考察这一位年轻人。朱钟琪与徐树铮聊天乃是话不投机,自然把徐树铮拒之门外。
徐树铮认识主子段祺瑞
被拒绝的徐树铮,只能一人流落在济南街头。当时,徐树铮有着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在失魂落魄回到借宿的客店时候,正好段祺瑞路过这一家客店,看到徐树铮在桌子上用毛笔字写书法,立即觉得他就是人才。
这一切据段祺瑞回忆:“至旅店拜客,过厅堂,见一少年(徐树铮)正写楹联,字颇苍劲有力。时已冬寒,尚御夹袍,而气宇轩昂,毫无寒酸气象……约与长谈,深相契,遂延揽焉。”
段祺瑞和徐树铮就这样一见如故,聊天非常投入。段祺瑞慧眼识珠,觉得徐树铮这一位年轻人虽然目前落魄,但见识非凡,知识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人才,于是聘徐树铮为记室,也就是相当于文字秘书。
这样,徐树铮能投靠了明主,结束在济南落魄流浪的生活状态。1905年,段祺瑞又出资送徐树铮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五年之后,三十一岁的徐树铮回国,在段祺瑞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1911年任第一军总参谋。
段祺瑞出生于 1865 年,徐树铮出生于 1880 年,因此段祺瑞比徐树铮大15 岁。在徐树铮看来,段祺瑞不仅是自己的老师,也是落魄时候救济自己的恩人,为报知遇之恩,他忠心耿耿从无异念,视段祺瑞为自己的主子,乃是段祺瑞最得力的幕僚,一生效忠段祺瑞,被后人赞许为段祺瑞的“四大金刚”。
徐树铮的文学才华
徐树铮是一位儒将,文学才华很高,文学风格如同安徽“桐城派”。他著有《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壮志豪情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感慨时势之篇。在这些诗词中,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流露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
徐树铮著作有《视昔轩文稿》,其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文笔犀利、旁征博引、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见解独到。
此外,徐树铮还有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建国铨真》,书中阐述他重要的政治思想,对国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体现了他在政治理论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徐树铮在段祺瑞的麾下,不仅帮助段祺瑞处理笔墨文案上的事务,更是帮助段祺瑞训练军队,老段有了徐树铮,可谓是如虎添翼。他在政治舞台和军事领域也有杰出的才华,如三国时候周瑜效忠主子孙权一样,徐树铮在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上,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帮主子段祺瑞顺林解决了许多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
徐树铮为段祺瑞的出谋划策
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段祺瑞根据袁世凯的意旨,联合前线将领发出拥护共和、反对君主制的通电,电文即是徐树铮起草。徐树铮在写这一篇电文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才子的才华,文章写得委婉得体、利诱中又透着威逼,如此璀璨的文采犹如催清廷让国的催命符,效力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为清帝退位,以及主子段祺瑞获得“一造共和”的美誉。
1912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段祺瑞担任陆军部总长。徐树铮作为段祺瑞的心腹,被任命为军马司司长;1914年,由于才能卓著,徐树铮被提拔成陆军部次长,成为军队二号人物,之后担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徐树铮(左二)在欧洲
36岁的徐树铮,担任国务院秘书长,与傅良佐、靳云鹏、曾毓隽成为段祺瑞的“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他凭借自己是段祺瑞的心腹谋士,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为段祺瑞出谋划策,助力其在北洋政府中掌握大权。
徐树铮为段祺瑞的三造共和
徐树铮为主子段祺瑞最为成功妙计,就是成功为段祺瑞坐收“三造共和”的美誉。在府院之争中,总统黎元洪找到一个机会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自然不甘心,想卷土重来。于是心腹徐树铮就为他谋略了一番。
如徐树铮先去徐州会晤张勋,表示段祺瑞只求赶走黎元洪,什么手段都可以。一心想着复辟大清王朝的张勋,傻乎乎地领着五千辫子军杀进北京城,赶走了黎元洪。
当张勋把小皇帝溥仪扶上龙椅,成功复辟帝制,段祺瑞马上高调通电,率兵讨伐张勋。这样在全国人民声援下,皖系军阀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中华民国政权,独揽大功,而黎元洪只能黯然下台。于是,段祺瑞则坐收“三造共和”的美誉。
在这一谋中,徐树铮策划导演了这出“一石二鸟”的好戏,张勋傻乎乎帮皖系军阀赶走了黎元洪,最终坐收利是他的主子段祺瑞。徐树铮如此妙计,不愧是民国的“小诸葛”。
徐树铮的政治军事才华
徐树铮也积极推动国内的政治变革,虽然这些变革往往带有军阀派系斗争的色彩,但不可否认他的初衷是构建一个强大中国的政治理想。
身为将领,徐树铮自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深知军事战略与战术的重要性,一生都是潜心钻研军事学理。同时,他积极参与军事训练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军事理念。在战争中,他也流露了非凡的军事领导力和军事才华。如在直皖战争之前,他费尽心思,为段祺瑞的皖系军队做了精心的部署与谋划,试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巩固皖系在北洋军阀中的地位。
徐树铮收复外蒙古
徐树铮在军事上最令人歌颂,就是快刀斩乱麻,成功收复外蒙古。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外蒙古在沙俄势力支持下,趁着中国内乱宣告独立,经过妥协只能承认外蒙古自治的地位。
虽然民国初年中国很穷,国家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还好十月革命爆发,一直希望外蒙古独立的沙俄陷入了内乱,这为中国迎来了收复外蒙古的好机会。在段祺瑞委任下,徐树铮一边趁机出兵蒙古,同时致信库伦当局,希望和平收复。
经过一番操作,徐树铮不花费一兵一卒,逼迫外蒙古王公贵族同意无条件撤销外蒙古独立,并呈上《撤销外蒙自治》文书。就这样,徐树铮成功收复了外蒙古,获得社会与政界的一致好评。孙中山甚至赞许他是“民族影响”,可以与历史上的班固、傅介子相媲美,政界把他称为“当代周瑜”,也就是说他年少有为,不花费武力收复了故土。
徐树铮性格缺陷,加剧府院之争
但才华横溢的徐树铮,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有才华的徐树铮,性格比较强硬、独断专行,在决策上很多时候也是刚愎自用,与人交往都是飞扬跋扈,自然树敌众多。如徐树铮作为段祺瑞的得力助手,在许多决策上不考虑与北洋元老黎元洪其他政治势力相协调,造成段祺瑞的皖系和黎元洪的矛盾不断激化,府院之争矛盾加剧。
如在一战中国参战问题上,徐树铮一心支持段祺瑞的做法,操控国会加入英法协约国,通过参加一战对德宣战法案,完全不顾当时总统黎元洪的反对。徐树铮这一种强硬的做事风格,使得府院之争尖锐化,最终造成黎元洪为了保住位置,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加剧了北洋军阀派系斗争,为一系列政治动荡埋下伏笔。
徐树铮的专断独行
在皖系军阀内部,徐树铮的骄横霸道作风引起了很多人不满。如在军事和政治决策上经常自作主张,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这引起其他皖系将领和官员对他的怨恨,以及抵触情绪。
在皖系军阀内部,徐树铮的骄横霸道作风引起了很多人不满。如在军事和政治决策上经常自作主张,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这引起其他皖系将领和官员对他的怨恨,以及抵触情绪。
如徐树铮在直皖战争前的军事部署中,一些决策引发了争议,很多将领持着反对意见。但是徐树铮一直固执己见,最早造成了皖系军队在前线作战的失利,刚愎自用的作风也间接坑了主子段祺瑞。
徐树铮更为嚣张,就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主子段祺瑞的支持,一直狂妄自负、恃才傲物,不把其他军阀放在眼里,得罪了不少人。如他曾经组织 “安福俱乐部”,试图通过操控国会选举方式巩固皖系在全国政权中的地位,这一种明目张胆霸道的做法,引起了北洋军阀中直系、皖系等其他军阀的强烈不满,使得皖系在北洋军阀中处在孤立的地位。
徐树铮被枪杀
徐树铮高傲的性格,也造成他做出许多极端的行为,最典型就是枪杀陆建章,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陆建章号称“陆屠夫”,虽然声名狼藉,却和北洋元老,以及冯玉祥的关系密切,乃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但陆建章处处与皖系作对,令徐树铮咬牙切齿,为了巩固皖系军阀的统治,达到自己政治目标,徐树铮就将陆建章诱骗到云南会馆并将其枪杀。
徐树铮枪杀陆建章,破坏了袁世凯对北洋军阀必需尊重元老、不杀高级将领的规矩,不仅使他背负了恶名,更是为未来埋下了隐患。在七年之后,也就是1925年底,他固执的性格,不顾段祺瑞的劝告,执意北上。在路上大肆张扬,毫不掩饰自己的行踪。最终被陆建章的侄女婿——冯玉祥逮住了机会,下令将其枪杀,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享年45岁,如同三国周瑜英年早逝。
段祺瑞怀念徐树铮
当听闻徐树铮的死亡之后,段祺瑞为爱将的离世伤心大哭,一生都是深感痛心,懊悔不已。他懊悔自己把徐树铮接回国,遗憾自己当时没派大量军队保护。他一生都在怀念徐树铮为自己的付出,命令自己的后人在祭祖的时候必须摆上徐树铮的牌位。
这个习惯,段祺瑞的后代一直坚持当今,可以看到段祺瑞是多么敬重徐树铮,两人的密切合作也成为民国历史上主臣合作的佳话。
徐树铮坟墓
结语
虽然徐树铮有许多性格上的缺陷,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将领,收复外蒙古的壮举证明他是一名爱国将领,值得后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