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琴教授:聚焦新药和前沿进展,淋巴瘤精准治疗再上新台阶
宋玉琴教授:聚焦新药和前沿进展,淋巴瘤精准治疗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淋巴瘤的精准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新药研发到临床试验,多项突破性研究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关于淋巴瘤精准治疗的最新报告。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4 China”正于广州隆重召开,在“Current Standard Practice after ASCO 2024”专题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淋巴瘤诊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2024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和2024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有关淋巴瘤的精彩内容。本文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R/R DLBCL:新药绽放光彩,带来更佳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发病率逐年增长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复发/难治性(R/R)DLBCL,如MYC/BCL2双表达DLBCL,临床预后较差,即使在标准R-CHOP方案治疗下也难以获得理想疗效。目前临床关键目标是让R/R DLBCL患者拥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得到治愈率的提升。
2024年4月30日,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MYC/BCL2双表达DLBCL的适应证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此次获批是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许彭鹏教授团队开展的DEB研究,该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于2024 ASCO大会上重磅公布。
图1:DEB研究设计
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共入组423例MYC/BCL2双表达DLBCL患者,1:1随机分组接受R-CHOP方案(n=212例)及西达本胺联合R-CHOP方案(n=211例)治疗。中期分析数据显示,联合组的24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8.9%,而对照组为46.2%,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6个疗程治疗后,联合组完全缓解(CR)率为73.0%,对照组则为61.8%。
图2:DEB研究的疗效分析
安全性方面,相较于传统治疗的对照组,联合组未发现特殊的新的不良事件(AE)。联合组≥3级血液学毒性AE的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耐受并完成预期的治疗疗程。在后续的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西达本胺联合方案的毒性,避免影响患者预后。
图3:DEB研究的安全性分析
此外,2024 ASCO大会中公布了一项双盲、全球多中心III期ECHELON-3研究的最新结果,比较了新型CD30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布妥昔单抗+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和安慰剂+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在R/R DLBCL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维布妥昔单抗可以带来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总生存期(OS)改善,且维布妥昔单抗联合方案耐受性良好,AE可以控制。
图4:ECHELON-3研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药是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作为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和欧盟委员会有条件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其III期研究STARGLO已达到主要终点OS。研究结果显示,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治疗组相比,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OS(25.5个月 vs 12.9个月)和PFS(13.8个月 vs 3.6个月),且安全性与单个药物已知的安全性一致。
图5:STARGLO研究
DLBCL相关的新药研究和治疗方案多点开花、百花齐放,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类药物、ADC类药物、细胞免疫治疗等。未来研究者们将会不断研究新的靶点、药物,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R/R DLBCL患者的预后,进一步突破复发、难治的天花板。对于不适合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人群,即使暂时没有治愈希望,但希望能够为其带来更佳的治疗选择,达到更好的长期生存。
惰性B细胞淋巴瘤:新药涌现,“排兵布阵”达到长期生存
惰性B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异质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等。尽管是一种进展缓慢的肿瘤,但其反复复发和疾病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且尚无法治愈。目前多款新药正在不断地推出。
2024 ASCO大会公布了Mosunetuzumab联合或不联合奥妥珠单抗和Pola治疗FL和MZL的中期研究结果,引发关注。研究在2022年3月24日至2024年1月25日期间共入组35例疗效和安全性可评估的FL和MZL患者,主要终点为CR率。27例患者完成了Mosunetuzumab治疗,客观缓解率(ORR)和CR率分别为100%和77%。固定疗程Mosunetuzumab单药在未经治疗的FL和MZL患者中获得了较高的CR率,且MRD阴性率较高。
图6:Mosunetuzumab治疗FL和MZL的研究结果
宋玉琴教授谈道: “针对FL以及MZL,未来希望‘无化疗方案’让患者得到良好的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最终达到长期生存。 对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目前的困境不是无药可取,而是如何对药物进行‘排兵布阵’,不仅要考虑到疗效,同时也要兼顾长期安全性及经济问题,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MCL:BTKi相继获批,进一步提升患者预后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8%。MCL患者临床表现异质性强,难以制订统一的治疗标准和方案。近年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发展正在改写MCL的诊疗现状,多个BTKi作为R/R MCL的二线单药方案相继获批,展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活性和安全性。
ECHO研究是全球首个新一代BTKi阿可替尼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BR)一线治疗MCL的国际多中心Ⅲ期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联合BR相比,阿可替尼联合BR可显著改善一线M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27%,删除COVID-19死亡数据的影响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6%,且具有OS获益趋势。对于老年不可移植的初治MCL患者,低强度的化疗或无化疗方案,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预后。
图7:ECHO研究
随机III期SYMPATICO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代BTKi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为TP53突变MCL患者带来了更高的CR率与持久缓解率。一线患者ORR达90%,CR率达55%。且伊布替尼和维奈克拉的安全性与每种药物的已知AE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
图8:SYMPATICO研究
此外,一项研究探索了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 M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共纳入61例患者,中位随访17个月,固定周期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人群的CR率为78.3%,中位持续完全缓解时间(DoCR)为15.4个月,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患者的CR率和中位DoCR分别为71%和12.6个月。该研究证明固定疗程的格菲妥单抗在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R/R MCL患者中可以达到持久缓解。
图9: 格菲妥单抗治疗R/R MCL的研究
新药及新疗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淋巴瘤领域精准治疗的进步与发展,新型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层出不穷,双特异性抗体、细胞疗法等免疫治疗不断开花结果,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正逐步改写着淋巴瘤治疗的未来,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治愈的可能。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见解,为全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期待未来能在国际大会上看到更多的中国研究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