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里的明清建筑传奇
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里的明清建筑传奇
甘熙故居,这座被誉为“九十九间半”的明清建筑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作为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平民住宅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更承载着甘氏家族数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独特的建筑布局与精湛工艺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5.4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四组毗邻的多进穿堂式建筑构成,共有162间房。然而,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民宅最多只能称“九十九间半”,因此甘熙故居也沿用了这一称谓。
院内的建筑布局严谨,屋舍均坐南朝北。这一布局有其深意:一方面遵循风水五行学说,甘家以商起家,商属金,南方属火而克金,北方属水,金生水则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感念之情,甘家由北方南迁而来,朝向北方象征着不忘根本。
建筑的细节之处更显匠心。梁枋、天花、门窗、栏杆等均用木雕砖雕装饰,绘(刻)有花卉鸟兽人物传说等精美的图案。这些装饰不仅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门窗上的“福”字窗棂,既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
甘熙故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甘氏家族文化传承的见证。甘家祖上可追溯到秦国宰相甘茂、孙吴名将甘宁。到了清代,甘福父子三人更是以藏书闻名。1832年,甘福在大院内仿宁波天一阁建藏书楼“津逮楼”,父子三人陆续藏书16万卷。虽然津逮楼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但其珍藏的南宋金石家赵明诚撰著、其妻李清照作后序的《金石录》孤本,至今仍为学界所珍视。
甘氏家族与戏曲文化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甘贡三酷爱戏曲,曾任公余联欢社昆曲组组长,常在甘家大院组织活动,吸引了梅兰芳、俞振飞等名家前来聚会。名旦严凤英曾嫁予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其卧室在故居西偏房得以复原,成为后人缅怀这位黄梅戏“一代宗师”的重要场所。
现代保护与利用
以甘熙故居为核心,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应运而生。街区以传统街巷格局和建筑空间为基础,打造集戏曲表演、大师工作室、老字号、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2008年9月28日,熙南里一期工程正式开街,如今已成为南京夜生活的热门打卡地。
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原则。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功能,让这座古老的宅院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熙南里,不仅是游客了解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甘熙故居,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见证了甘氏家族的兴衰,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感受着那份独特的江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