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权威发布:为健康成长护航
“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权威发布:为健康成长护航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以下简称“20条”),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的科学健身指导文件。这一权威指南的发布,旨在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背景: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与2020年相比,虽然孩子们的身体形态有所改善,但在体能方面出现下滑,各类身体素质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20条”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0条”内容涵盖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五大方面。其编制团队由体育、教育、卫生健康等行业专家深度参与,紧紧抓住“安全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普及性”这五项原则进行编制。内容不仅包括指南性、精简性、凝练性的指导,还以释义、作用机理、实践操作等详细的技术支撑材料作为附件,深刻诠释其科学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王荣辉教授指出,“20条”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涵盖面广,从科学运动的基本概念到健康问题应对,每一条均采用“条目+释义”形式呈现;二是科学权威,集众家之长,由多领域专家反复论证形成共识;三是操作性强,语言精炼易懂,给出的运动建议贴近生活、简单易操作。
专家解读:科学健身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中心体育健康组组长李佑发教授强调,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校内锻炼情况较好,但校外体育锻炼不足,全国不足三成的孩子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他指出,“20条”瞄准了当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热点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原所长马军教授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及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都与运动不足直接相关。他认为,“20条”解决了青少年和家长不知道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为青少年健康奠定了全生命周期健康基础。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刘阳指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很多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活动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手段。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要保证儿童青少年具有尽可能多的体育锻炼时间,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应聚焦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避免盲目运动带来的运动风险和运动伤害。刘阳认为,“20条”的编制发布非常有意义,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权威可操作的运动指南。
实践案例:科学健身在行动
以近期在深圳举办的“奔跑吧·少年”青少年乒乓球夏令营为例,近百名7至16岁的青少年在专业教练指导下,通过基础步伐、挥拍动作到实战演练等系统训练,全方位提升了对乒乓球的认知与综合实力。许多家长陪同孩子参加,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找到乐趣。7岁的吴同学在教练指导下学会了正确的握拍与发球姿势,他表示要通过努力练习最终打败爸爸。深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练习乒乓球不仅有利于智力、耐力的培养,还能锻炼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好处多多。
呼吁与展望
“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的发布,为青少年科学健身提供了权威指南。但要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充分利用“20条”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注重健身过程而非结果;体育老师应确保体育课达到中高强度,并教授正确的热身和放松方法;家长应引导孩子在周末到公园绿地进行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还需探索更多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产品,利用海报、漫画、明星、动画等形式进行多途径推广,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科学健身不仅能帮助他们塑造强健的体魄,增强免疫力,有效抵御各类疾病,更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体态和身体协调性。通过参与健身锻炼,孩子们能从中学会坚韧、自律及团队合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