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75年,无锡的“变”与“不变”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1: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75年,无锡的“变”与“不变”

七十五年前,当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在太湖之滨缓缓升起,无锡的建设与发展便和新中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全国第一家商办纱厂开业,到全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出厂,再到全国第一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悬索桥建成,无锡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十五年来,国家建设风头正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七十五年来,在全省、全国的发展大局中,无锡坚持与时偕行、长歌奋进,奏响了“强、富、美、高”的华丽乐章。

经济发展:从“第一县”到“新一线”

无锡的前身无锡县是新中国初设的第一个百强县,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作为“四千四万”精神的发轫地,无锡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姿态,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缔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

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无锡的城市风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那种百舸争流我为先的精气神依然历久弥新。

75年来,全市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2.7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5456.19亿元,扩大了5640倍。人均GDP从1949年的113元,增加到2023年的20.63万元,扩大了1824倍,2020—2023年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从“第一县”到“新一线”,无锡以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面积、千分之五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22%的GDP,不仅成为地区发展的新型典范,也是新中国经济从艰辛起步到奋起腾飞的生动缩影。

农业发展:从“米码头”到现代化农业

曾经的无锡,“米码头”见证了当地繁忙的农产品交易,稻香鱼肥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农业盛景。河网密布的江南沃土,哺育了这里的世代百姓,也成就了无锡在我国农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75年来,无锡以稻麦和油菜为主的传统农业已发展为多品种的现代化农业,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194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仅有1.57万千瓦,到2023年达到90.2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88台,联合收割机927套,渔业机械3.92万台

如今,得益于技术的应用,无锡的农业生产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全市的产业规模和经济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升级。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产业基础,无锡迅速崛起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高新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拔节而上,成为无锡新的经济支柱。

从“米码头”到“数码头”,无锡的跨越式发展,奏响了“产业强市”的铿锵乐曲,同时也彰显了这座城市与时俱进、向新而行的发展初心。

制造业转型:从“无锡制造”到“无锡智造”

回望几十年前,城市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一边挥汗如雨,一边赶工生产,以勤劳的双手推动着城市的繁荣,铸就了“无锡制造”的辉煌时代。



1972年,无锡国棉二厂工人正在使用革新后的经纱机。

如今,在大多数无锡企业中,依靠大量人工操作的生产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精准作业,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甚至整座工厂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全智能化生产。

75年来,无锡的科研机构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小到大,科研成果由少到多。2023年,无锡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2453家6310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企业技术中心113家,均创历年新高……


75年间,“无锡制造”老品牌升级迭代成了“无锡智造”新名片,科技与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的核心引擎。那熟悉的机器声,依然回荡在无锡的天空,只是它们的节奏,变得更加高效与智能。


交通建设:从“无锡三站”到“枢纽名城”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它承载着人们的出行,带动着区域的合作,更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维度。谈到无锡交通的发展,绕不开无锡三站——火车站、汽车客运站、轮船客运站。它们身上的悠悠历史折射出锡城的交通变迁,也铺就了这座城市“内联外通”的现代化之路。


75年来,无锡的地铁线网日益发达,轨道交通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2008年,城市快速内环、机场路高架相继建成通车,市区城市道路面积从1957年的3.6万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7804万平方米;2014年起,无锡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一期、S1线相继开通,无锡轨道交通“连线成网”。

另一方面,无锡“公铁水空”全面发力、齐头并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跨越突破,国际贸易物流持续提速,成为连接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今年以来,乘着低空经济的东风,无锡更是先行先试、抢抓机遇,探索出**“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以及“空空联程”**等多种组合模式,让“CITY FLY”成为新时尚。

从熠熠生辉的“无锡三站”到纵横千里的“枢纽名城”,一个“面向四海,全面开挂”的无锡,正站在交通建设风口之上大步迈进。

生态环境:从“太湖美”到“美丽无锡”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上世纪70年代,这首耳熟能详的《太湖美》歌曲唱出了无锡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成为此地最鲜明的符号象征。


多年来,无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连续两年投入超百亿元实施治太工程,2023年太湖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无锡水域2007年以来首次全年未发生湖泛,湖心区近年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水质,美丽无锡风采持续展现。

不只是太湖,无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75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和绿色建设,公园绿地、湿地保护、城市绿化等各项措施齐头并进。据统计,无锡市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从1949年的42公顷扩大到2023年的20895公顷,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957年的5%提高到2023年的44.5%,无锡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在无锡,《太湖美》是一首人人皆知的歌谣,词曲中承载着人们无尽的乡情;在这里,“太湖美”的意义又不仅仅是一首歌谣,更是所有无锡人为之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七十五年
无锡走过的每一步
都踏在时代的浪潮之巅
就像这座城市的运河水一般
奔涌向前,不曾停歇
未来的无锡
仍将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与新中国的步伐
紧密契合,同频共进
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诗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