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家庭教育中情绪管理的三大阶段
李玫瑾:家庭教育中情绪管理的三大阶段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话题。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基于其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情绪管理培养方法。这套方法将孩子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培养重点。
0-3岁:情感抚养与依恋关系的建立
李玫瑾教授指出,0-3岁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至12岁,成为孩子情感发展的基础。她反对“哭声免疫法”,强调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应及时安抚。长期得不到安抚的孩子,其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将来的脾气秉性。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伤害家长的行为,不用问,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养育长大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形成。”李玫瑾教授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早期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3-12岁:性格抚养与规矩建立
3-12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培养方法:
- 延迟满足:通过有计划地购买玩具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等待和忍耐能力。
- 诱惑训练:比如用巧克力做游戏,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 体育运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
- 分享教育: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
她特别强调,在这个阶段要避免“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还能为将来的情绪管理打下基础。
12-18岁:人格抚养与选择权的尊重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形成独立人格。李玫瑾教授建议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从“管教”转向“引导”。她以自己女儿为例,说明了如何在尊重孩子选择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引导呢?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在高中阶段数学成绩不理想,找了一位优秀的老师为其补习,但是女儿却直言自己的数学没有补习的价值,不如把钱花在英语和历史上。出于对女儿意见的尊重,李教授把补习的重点放在了英语和历史两个科目上,最后……”
李玫瑾教授的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她强调,家长在孩子情绪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育儿智慧,以更科学、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李玫瑾教授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孩子早期的情感抚养开始,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民主的沟通,最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这不仅需要家长的耐心与智慧,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