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聿东谈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中国经济
戚聿东谈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中国经济
AI引领经济变革:从“头雁”效应到产业革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头雁”效应,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深刻影响。通过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应用步伐,可以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创新模式的迭代升级
2024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与“互联网+”侧重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不同,“人工智能+”更强调技术的“生产力赋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前沿趋势,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AI赋能产业升级:从智能制造到科学创新
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正推动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型。据统计,中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定制、柔性生产等新模式加快孕育发展。百度智能云智慧工业总经理李超举例说,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投药,一个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厂可节约15%的成本。
在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计算化学等学科的融合正在加速。华中科技大学李岩教授团队利用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开发出全球首个利什曼病预防性抑制剂,将药物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研发成本降低60%以上。
中国AI发展现状:政策引领与产业协同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政策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此后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出台。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凸显了AI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在技术领域,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在资金方面,2024年AI领域投融资事件达644起,涉及金额821.29亿元,均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
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发展迅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建议,要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底层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从研究到投资,人工智能领域都需要有耐心支持;发挥我国制造业的应用场景丰富优势,鼓励跨行业跨领域协同,以制造业为主体构建人工智能研究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继续深化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全球主要的AI创新中心。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将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