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显成效
甘肃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显成效
202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再结硕果。这一政策不仅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力量。
政策实施:资金投入持续加大
202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涉及草原面积609.52万亩,其中禁牧面积78.97万亩、草畜平衡面积530.55万亩。中央财政按照禁牧草原每年每亩7.5元、草畜平衡草原每年每亩2.5元的标准,对实施草原家庭承包并履行草原平衡管理义务的农牧民进行补助和奖励。保山市获得中央财政补奖资金1918.65万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592.275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1326.3764万元。
生态改善:草原植被盖度持续提升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以甘南州为例,2013—2023年,甘南州加强中度以上退化草原治理修复,草原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监测数据显示,甘南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3年的96.3%提升至2023年的97.14%。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较2013年减少1998.14万亩,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比例下降40.27%。玛曲县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7.711万亩,植被平均盖度达30%。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草原保护
甘肃省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不断创新,为生态修复注入科技动力。2024年10月,甘肃省草原保护能力提升暨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建站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会上,"甘肃河西荒漠绿洲干旱草地生态站"正式揭牌,这不仅为甘肃省草原生态保护增添了新的创新平台,更是对未来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的深度布局。
牧民增收:异地借牧开创双赢局面
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提升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张掖市,一场别开生面的"异地借牧"模式正在兴起。每年10月,张掖市100多万亩制种玉米收获完后,留在地上的大量秸秆、粮食粒儿及草叶就成了牲畜过冬的"营养餐"。据统计,2024年,青海省门源县、祁连县部分牧户在张掖借牧羊群达到2.3万只左右,牛达到1.2万头左右。加上张掖市肃南县的借牧牛羊,张掖农区秸秆地里的借牧牲畜达到23万多头(只)。
牧民彭守显算了一笔账:在老家舍饲养殖,1100多只羊5个月的饲草费用需要33万元左右,而到高台县借牧,每亩地租金160元,再加上运输成本,费用约22万元,可节约10万元。同时,异地借牧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态效益。自到农区借牧以来,肃南县天然草原放牧牲畜年减少9.3万个羊单位,给祁连山107万亩天然草原"放年假"近5个月,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展望未来:持续发力草原生态保护
2024年是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的第四年,也是关键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落实好政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进度,把第三轮政策落实好;要及时开展政策研究,把第四轮政策设计好。同时,要总结和坚持当前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的宝贵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宣传引导、强化监督管理、扶持后续产业,助推牧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还推动了草业和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政策的持续实施,将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