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包青天:历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不是“黑脸”?

创作时间:
2025-01-22 18:38: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包青天:历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不是“黑脸”?

“包青天”到底是不是“黑脸”?这个问题恐怕要让包大人亲自来解答了。

01

历史真相:包拯是个白面书生

在合肥包公园里保存着一幅包公的画像,画中的包拯白面长须,慈眉善目,完全没有我们熟悉的“黑脸”特征。更重要的是,宋代人张田曾这样描述包拯:“面白皙,有丰仪”。张田不仅是包公的门生,还是他的儿女亲家,最后还整理出版了包公的文集,他的描述应该是最可靠的。

02

包公戏:从无到“黑”的演变

那么,戏曲和影视作品中为什么要把包公画成黑脸呢?这要从包公戏的发展历程说起。

在宋代和元代,包公戏主要侧重于表现包拯的聪明正直,对他的外貌并没有特别的描述。到了明代,包公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明代通俗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很多包公相貌丑陋的描述。比如《珍珠记》说包公自幼长得丑,《还魂记》中有人物骂包公“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在《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中,包公的“貌丑脸黑”形象正式定型。

03

“黑脸”背后的深意

在戏曲脸谱中,黑色代表忠心耿直、铁面无私。这种艺术处理手法,是为了突出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此外,“黑脸”形象还与“文曲星下凡”的神话传说有关。因为文曲星被认为是“青面赤发”,“青面”就是“黑脸”,这可能是明朝最终把包公变成黑脸的原因之一。

04

影视作品:黑脸形象的固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制作的电视剧《包青天》开始,包青天的黑脸形象就火遍中国和东南亚。在那部剧中,包青天那两道浓眉,眉间月牙,一张黑脸如同镔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中,外国友人也会抢答说包公是黑脸的。

05

艺术与历史:有趣的差异

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白面书生,而艺术作品中的包公却是一位黑脸的“神探”。这种差异反映了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正如刘备手臂出奇长、秦琼脸黄如蜡一样,奇人必有奇相,这是民间文学的必备要素。而戏剧表演则需要通过脸谱来表现人物性格,黑色脸谱正好符合包拯“铁面无私”的特点。

所以,当我们在欣赏戏曲和影视作品时,不妨记住:那张黑脸,是艺术对历史的再创造,是对包拯精神的象征性表达。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许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敬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