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及半夏类方的临床应用
半夏及半夏类方的临床应用
半夏是一味临床上极为常用的中药,也是一味经典药味。《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味辛平,生川谷。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半夏非常频繁。可以说,除桂枝汤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外,使用频次最高的就是半夏。
一、半夏体质特征
什么样的人适合于用半夏呢?
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2010年第三版中提出半夏体质的定义:
- 外貌特征: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形体不羸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
- 舌象:大多正常或舌苔偏厚
- 脉象:大多弦、滑
- 主要症状:痛苦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客观理化检查也常无明显异常。平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粘痰等,易于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易惊、忧虑、抑郁。
从临床观察,适合于应用半夏的病人往往有以下这些性格特点:
- 焦虑、敏感,内向、抑郁、胆小
- 心理偏于敏感细腻,对疼痛、寒热、环境等的变化比较敏感
- 咽喉容易出现吞不下吐不出的痞塞感
- 易有恶心感,睡眠差
- 兼有胸闷痛、腹痛、经前乳房胀痛或下腹坠胀、痛经等自觉性痛感
- 口干、口苦自觉性症状
二、半夏体质的人格特征
今时有学者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适合于应用半夏的人群其人格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善良、忍耐力强:半夏体质人多天性善良。富有同情心,乐意关心和帮助弱者,就算损失自己的一些利益也无所谓。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人发火,而是善于忍耐,必要时才予反击。性格温顺,其具有超人的韧性,渴望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在大家看来就是“老好人”。
喜安静:不喜欢嘈杂、喧闹的地方,喜欢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有环境的嘈杂会让其心生反感、面有愠色,甚则在医者还未做出表示时患者已先向一旁的其他患者表示不满了;或是病人集中于一间狭小的诊室内,拥挤不堪让其胸闷不适,自觉地手扪胸口站在临近窗户的位置等等。有的病人碰到吵闹的环境会心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咳嗽咯痰等症状。
感情较丰富,情绪起伏大:半夏体质的人表情丰富,情绪波动较容易表现出来。半夏体质的病人可以在进入诊室时很平静,但是讲到伤心的时候痛哭流泪。在生活工作中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高兴时工作和生活都很有激情、效率很高,而情绪低落时则无精打采,什么都不想做。
具有细致、严谨、专注的品性:由于半夏体质的人较为敏感、善于观察、喜欢专研,也为科学研究建立有利的条件,往往能取得较高的成就,但同时却较为固执。许多科学家都是半夏体质的代表:牛顿,因为观察苹果落下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晚年由于固执地研究永动机而钻入了死胡同。陈景润,一生专注于数学,他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l+2”。
事业心强,喜欢多线程操作:总是不能闲着,觉得无所事事就是犯错。用褒义词说就是事业心强,用贬义词说就是贪心。引用黄煌教授的话,就是“口里含着一个包子,手里抓着一个包子,眼睛还盯着一个包子”。喜欢预先想好计划,就是在乘车、吃饭及休息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想着事情,并且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把工作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至于影响了身心的休息,容易造成神经衰弱、腹泻、月经不调等症状。
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是一种半夏体质心理投射到世界观、价值观后反映在感觉、行动、情感、人际关系等的综合体现。半夏体质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要求较高,无论什么事都尽量做得完美,同时也希望并要求周围的人能够做得更好。虽然说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同时由于要求过于严格,当事实无法到达心中理想条件的时候,会感觉到无法接受。
在临床上,半夏体质的人因某一方面的病痛反复多方就诊,虽然这些身体上的稍许不适在其他人来看并不严重,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快点完全治愈。这其实是完美主义在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上的表现。
三、半夏类方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半夏时,往往要与其他药味组合成药方。凡是含有半夏的药方,且以半夏为主要药味,多可称之为半夏类方。
《内经》有半夏秫米汤。仲景临床喜用半夏。有学者统计发现,《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半夏的方剂共有42首,占全方数目比例的16.28%,使用频率极高。包括大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青龙汤等等。
后世医家亦创制了不少含半夏的药方,有临床常用的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温胆汤、双夏汤等等。
这些药方之所以会用到半夏,往往源于半夏有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是治疗痰饮、呕吐为主证的一组方剂。
从临床来观察,半夏类方往往以小半夏汤为中心化裁而成。进一步说,小半夏汤是所有半夏类方的方根,当然也是治疗寒饮呕吐类病证的首选方。
小半夏汤共有两味药,一是生姜,二是半夏。半夏辛温而燥,辛散水邪而降逆气,燥以去湿痰水饮;生姜辛温而散水饮,温中而降逆气。二药合用,有温散水饮,降逆止呕之功。
其余诸半夏类方多根据具体病证,围绕此二味药进行剂量或药物的增减,由此而化裁出各种半夏类方。
我的思考是,半夏为化痰药,由此说,凡是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组成的半夏类方即当以化痰为主,且不但可治有形之痰,亦可化无形之痰。
由此说,凡半夏类方多可治疗各种痰证。而根据痰涎停留的部位不同,会表现为不同的证候及临床症状。
比如,精神错乱、癫痫、烦躁不安、失眠等为“痰迷心窍”;咳嗽胸痛、痰多难咯为“痰滞在肺”;恶心呕吐、咽喉异物感为“痰气阻膈”;眩晕、头痛、四肢麻木、痉挛为“风痰上扰”;胸闷、痰多、心悸、恶心为“痰热在心”;半身不遂、四肢麻木为“痰瘀交结经络”;关节肿痛、变形为“痰在关节”;皮肤无名肿块、不痛不痒、不红不热者为“痰块”;体型肥满、不孕、闭经、带下多者为“痰阻子宫”;痰证伴见面红、烦躁、口干、便秘、舌红者为“痰火”;伴面黄、身体困重、腹胀、便溏、苔白腻者为“痰湿”。
金秋九月,在时为酉,在天地则阳气初收。至秋分节气,阴阳平分,此日白天与夜晚的时间一样长。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秋分养生专区。
凡此各种症状,都可以考虑应用半夏类方。进一步说,半夏类方最擅长的功效即是化痰,而百病多生于痰。且今时不少人嗜食肥甘厚腻以及大鱼大肉,容易消耗脾阳并内生痰湿。从临床来观察,痰湿所导致的疾病甚多,尤其是今时高发的多种慢性疾病,往往存在着痰湿的病机。由此可见,半夏类方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四、半夏的剂量使用
既然是半夏类方,那么,半夏应当用多大的剂量呢?
有学者选取四川南充野生半夏水洗后进行实测。仲景方中半夏以“半升”为计量单位者居多,1升为200mL,半升为100mL。实测3次,取其平均值,可以得出半夏100mL(半升)为61.29g。依此结果可以折算出200mL(1升)半夏为122.58g、半夏400mL(二升)可折算为245.16g、50mL(二合半)半夏为30.65g。
小青龙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方中半夏半升(100mL)为61.29g;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麦门冬汤、半夏厚朴汤等方中半夏一升(200mL)可折算为122.58g;
大半夏汤方中半夏二升(400mL)可折算为245.16g;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半夏二合半(50mL)可折算为30.65g。
用今时的眼光来看,仲景关于半夏的用量显然是偏大的。根据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半夏用量为3-9g。
要想符合今时《药典》的用量规定,那就要把仲景原方中半夏剂量缩小7倍。以半夏泻心汤为例,将原方各药物剂量等比缩小7倍,即可得出符合今时《药典》剂量: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2g,大枣5g,甘草6g。
从以上数据可以推测:半夏重在止呕,且从仲景的经文来看,半夏止呕的效果与应用剂量成正比。比如,柴胡桂枝汤证有微呕,用半夏二合半;小柴胡汤证中治“喜呕”,用半夏半升;小半夏汤方证治“呕家”,用半夏为—升;大半夏汤证“胃反呕吐”,用半夏增加到二升。
由此可知,在临床应用半夏类方时,可根据呕症的轻重来决定半夏的剂量,具体来说,仲景描述呕证时有不同的程度,包括“微呕”“喜呕”“呕不止”“呕家”“胃反呕吐”等等。
我临床常用半夏治疗失眠。我的体会是,半夏治疗失眠一定要大剂量,30克-60g为宜,甚至可用至120克。好处是可以从脾截断生痰之源,浊痰去,则阴阳平。
比如,我临床常用半夏秫米汤合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处方如下:姜半夏60-120克,薏仁30,黄连6,陈皮15,茯苓30,枳实15,竹茹10,五味子(打碎)10,炙甘草10,水煎服,日一剂。此方能化痰清热,镇静安神。
仝小林院士在半夏使用上效法仲景,认为半夏小剂量6-15g和胃,中剂量15-30g止呕,大剂量30-60g安眠。即邪气盛、病势急、痰浊深重(辨证要点为舌苔厚腐腻)或治疗失眠时,我们需应用较大剂量,以直至病所,治病留人;当邪轻势缓,应以小剂量调理,均以追求最佳疗效为目的,不可一味强调大剂量。
五、临床应用要点
我临床喜用半夏,关于半夏及半夏类方,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 根据历代本草著述中关于半夏功效的记载,半夏可用于能治疗有痰满的胸腹痞结。由此可以推测,只要是应用半夏,那么,病人当兼有痰饮壅滞于胸脘,导致局部有痞结之证。
进一步分析,适合于半夏类方的病证既然有痰饮内滞的病机,那么其舌象当有腻滑或白润,且当有苔。舌质不应该红绛或干燥。
- 痰饮属于阴浊,之所以痰饮内滞,源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出现了异常。由此说,适合于半夏类方的体质并不是真的存在津液匮乏,而是湿浊阻滞了津液的输布。由此说,虽然适合于半夏类方的病人可能表现为口干咽燥,但这并不源于阴液不足。而且,这样的病人虽然有口渴的病状,但往往不想饮水,或稍饮即止。这与白虎汤证的大渴完全不同。
按《内经》理念:“阳化气,阴成形”。适合于半夏类方的人群,多属阴盛而阳衰。故其脉多现寒阻痰滞之象,见脉滑,或滑迟。而不会出现因亡血津枯导致的燥热,或火邪内炽之象。由此说,若出现芤及或革脉,多非半夏证。
在临床运用半夏及半夏类方时,当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病人面色晦暗、缺少光泽,这是痰湿偏盛之象,源于阳气的气化不利,导致痰浊内生;二是病人易见精神过敏、好疑多虑,表现为疑心病重,在描述病情时要再三重复,甚至已经看完病了还会返回来再补充几条病状;三是伴有心下痞满,或恶心呕吐,或咳痰,或喉间有不适感;四是舌面湿润,舌苔滑腻。
生命非常复杂,在应用半夏类方时,不必拘泥于必须出现所有的半夏特征。从临床来观察,不少病人往往兼有多种不同体质特征,比如既可能有半夏体质,还会兼有柴胡体质,或黄连体质,或黄芪体质等等。
而且,在疾病状态下,半夏体质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有时还会转归成其他体质,或者兼有其他体质,这就要求在临床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详尽、仔细地观察,结合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去综合判断。
只要确定为半夏体质,或者兼有半夏体质,即可选用半夏类方来治疗。当然,亦可根据病状适当加减化裁。比如,若病人既有半夏体质,还有黄连体质,即可用黄连温胆汤;若病人既有半夏体质,兼有柴胡体质,即可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等等。
治疗半夏体质者除对证用方外,还要加强心理疏导。一是保持充足的耐心,让病人感受到足够的人文关怀;二是在面诊时要对病人详细解释病情,解除其心理负担,让其满意;三是建议半夏体质者多运动,运动可以宣畅阳气,阳气旺盛即可加强气化,从而消除体内积滞的痰浊水湿;四是建议半夏体质者积极修身,包括看淡外境,保持宽容的心态,多看他人的好处,多参加公益活动,多与人沟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