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传统文化之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本文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五个维度,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说明中华民族有强烈的文化驱动力和丰厚的文化沉淀;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说明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守旧和冥顽不化的民族,而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己的文化;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指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刻都有团结一致的统一思想,具有非凡的“凝聚力”,说明中华民族能抵御外辱、实现统一;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长期的历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结果,体现了对内多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对外交往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促进世界大团结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文化的内驱力;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说明中华文化永远不会消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说明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心胸博大的象征,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代表着中华文化具有与世界文化互相沟通的和易性。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正视的五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充分借鉴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同时,立足本国、本地域、本行业的具体实际,充分将中华文明的精髓思想,运用贯穿到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中,从而让企业更具有现代性、中国性、科学性、社会性和世界性。
儒释道文化影响
现代企业作为企业公民,必然要遵从于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企业与未来的关系规则。儒释道文化,是中华文明传递的基本文化元素。儒家文化经过各个朝代的更迭、补充、完善,形成了独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文化,很多伦理教义,仍然是现代人所尊崇的。一味以西方企业的管理哲学来管理东方企业,既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也不能顺势而为。
更多员工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儒家义理。佛家文化源远流长,佛教在民间已经中国化,这种传递在民间的佛家文化,具有匡正民间伦理的作用。佛教的“弃恶扬善”文化深入民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文化的超脱和养生术,正吸引着一部分城市信众。儒释道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驱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聚焦于真善美,抑制假丑恶,有利于人类发展。
无论是儒学的社会担当,还是佛家的“因果报应”,还是道家的“超然度外”,都清晰表达了儒释道文化对现代社会的调适性。在物欲横流、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的时代,面对世界上的各种变迁,儒释道文化调整着企业伦理的航向。或者说,诚信构成企业儒家文化传递的线条,法律或制度边界的约束,融合进佛家思想的系统;抗击市场风险的超脱与洒脱,来自于道家文化的梳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释道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企业行为和员工言行。儒释道所贯穿的责任理念,左右着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于现代企业,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置于血脉和日常管理的基本规则。
传统智慧熏陶
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珍藏。在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里,留下了许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往的智慧。传统智慧里深藏经营哲理,塑造企业的筋骨。传统智慧会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借鉴,提供给人许多务实有效的道理。修身中的“厚德载物”“满招损、谦受益”“静水流深”“滴水穿石”等智慧,蕴含了人类的经验积淀,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准则。企业在选人用人时,固然可以采用现代用人聘人的经验和方法,但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能不说是一个识人的补充,古人的智慧,起码让现代管理者多了一个平衡器,不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条经过时间积淀的传统智慧,均有着深刻的蕴含。企业管理者用来管理、经营和进行品牌拓展,无时不会用到。如“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则巧妙地说出了表扬和训斥对人心理的作用。通达的领导,可以明确意识到传统智慧的作用,在具体言行中实践之,会获得更加有效的效果。事实证明,一味强调西化管理,而缺少人性的关怀,就会让企业管理走向偏道,最后效果自然是不佳的。
历史文化故事启发
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诲人不倦的动人故事。历史文化故事,是滋养现代企业文化的水源。企业要学会讲好这些故事。好的历史文化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学习精神值得现代人效仿;“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说明了向对手学习要有开放心态的重要性;“孟母三迁”,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对一个企业如何选择环境文化的塑造不无启发。中华文明各个时代皆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文化流传下来,足可以为现代企业留下内容丰富的教材。企业自身的行业历史故事和创业精神,也都会成为滋补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将历史故事展现在现实之中,是企业文化根植在员工头脑中的最佳做法。企业无论大小,皆有自己的历史。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历史文化故事,即使相同的企业,因为地域文化和传统风俗的不同,也会衍生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挖掘出来,教育员工,激励后辈,自然会化成企业的精神力量。形成与员工的互动,需要多运用现代与传统手段的结合。利用好历史故事,就会让员工凝聚起企业精神与时代记忆。
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改革开放后,有些企业片面追求西方管理文化,置中国传统文化于不顾,到头来让企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的问题。现代中国企业,要想获得强劲的发展,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不可或缺,但渗透员工身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断然不可全面抛除掉。将传统文化的内核深植在企业的日常教育和文化构建之中,才能培育出丰腴的黑土地,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缺少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企业,是缺少必要营养素的企业。
我们要自觉去除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但对整个社会有益、对自然保护有利、对世界人民有贡献的传统文化要素,中国企业不仅要坚持传承好,更要发扬光大。
一个能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企业,才能更好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一个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中国企业,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