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端: 张旭诗帖,草书巅峰
罗明端: 张旭诗帖,草书巅峰
唐代书法家张旭以其狂放不羁的草书风格闻名于世,被誉为“草圣”。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张旭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还特别展示了新发现的张旭小草书卷,为研究唐代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代张旭(675—750年,或658—742年),字伯高,苏州吴县人,曾任常熟县尉、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等,故在书法作品落款,自称“张长史”。张旭出身名门望族,舅舅乃陆柬之,继承“二王”笔法,再加上自小深受文艺熏陶,炼成精湛书艺与非凡创造力。
张旭嗜酒如命,能书擅诗,在酒后半醒半醉恍惚之间,顿生创作灵感,举笔挥洒,左旋右转,因势成形,妙不可言,练成风格独特的狂草书法,闻名于世,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书法被列为神品,在唐代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张旭还是文学造诣很深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并称“吴中四士”。与张旭同样嗜酒的唐代八位学者名人,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等,被后世称为“醉八仙”或酒中八仙、饮中八仙,唐代诗人杜甫为此写下一首《饮中八仙歌》。
张旭最高艺术成就当属草书,结构独特,字形夸张,笔势连贯,形态多变,极具艺术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张旭狂草作品,当代仅有《古诗四帖》是墨迹纸本,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民间收藏发现有《李青莲序》墨迹纸本;其余书帖有《肚痛帖》、《草书心经》、《残秋入洛阳帖》、《晚复帖》、《自言帖》等,均为碑刻法帖。以下展示几幅张旭大草书帖(图1—4)。
书法艺术自魏晋时期,由王羲之开创了“秀逸”之风,追求气韵灵动,笔法清和,备受文人墨客推崇,但是把书法艺术推上巅峰,是唐代书法狂人张旭,把草书写的浓墨粗重,轻盈飞舞,筋骨雄健,大气磅礴,狂逸奔放,下笔如流,激荡奇崛,惊异脱俗。张旭不仅是书法癫疯,行为也很狂放,不拘小节,买醉嗜酒,翻空出奇,诗书风流,以这种天人合一、如梦似幻的创造灵感,写出缥缈无定,变幻无常的狂草书体。
张旭传世书帖除了狂草(大草)以外,还有字数不多的楷书,但未见到小草(行草)书帖。什么是书法的大草或小草呢?书界惯例把字字相连的草书称为大草,把单字独立的草书称为小草。
民间收藏发现一件张旭小草书卷,书卷为墨迹纸本,横长930cm(含题跋),纵高65cm,右端前两行抄写的是千字文“恬笔伦纸,钧巧任钓”八字,第三行写有小字“唐张旭自书诗卷”(图5,白色方框指处)。上述说过张旭也是一位诗人,许多诗歌作品失传,史籍记载存世仅有十余首张旭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歌。民间收藏的张旭小草书卷,不仅是张旭墨宝的新发现,而且是张旭诗歌作品的新发现。以下展示张旭小草书卷分段图片(图5—11)。
书卷左端写有“长史书于五湖田舍”(图11红框内),落款时间为“乙亥孟东十日”(图11绿框内)。“五湖田舍”像是民间书斋名;张旭生卒期内的“乙亥”年是699年,“孟冬”是古代农历十月的别称,“乙亥孟东十日”即是699年农历十月初十,时年张旭24岁。
张旭在此卷落款为“长史”,长史官职大小品级不一,张旭所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是六品以上官员,金吾长史是掌管京都御林军及安全保卫要职,显然张旭在24岁时,不可能已任长史。所写“乙亥”纪年不会有错,出错必是对张旭生卒年代的历史记载有误,故在本文第一句,对张旭生卒选用史载的两个说法,即675至750年,或658至742年,看来张旭生卒658至742年说法比较合理可靠,“乙亥”年张旭41岁,正当春秋鼎盛、风华正茂之时,担当了权重之位长史一职,长史成为张旭作品落款的别号。
张旭自书诗帖约有二百余字,写有三十行左右七言诗,自注为“雐旭四首”(图11白框内),从第一首开头“果起有定色拥鼻,远续书田父语编”,到第四首末尾“江上行人迷指顾,老夫于此炼丹砂,短檠他夜照书床,一㦷萆麻也借光”。这四首诗词与史料记载张旭其它十余首诗作,没有一句内容相同,都是新发现的张旭作品,限于笔者水平,这些诗词尚未作完整解读。
张旭自书诗帖的其它信息有(图12),前端隔水处签条,由元代诗人、书法家班帷志题写“宣和御府传世真品宝藏,南阳班帷志敬题”等字(图12右)。题首由南宋首位皇帝宋高宗赵构题写了“草圣真品”四个榜书大字(图12左上)。尾跋题字者依序有(图12左下),元代书画家、鉴藏家柯九思,元代书画家唐棣,明代官吏、文学家李贤,明代书法家金士弘,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医学家沈周,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等。
书卷有历朝钤印六十余枚(图略),皇室官印有约30 枚,官印较多说明诗帖历史流传,主要在皇族上流社会递藏。官印有宋徽宗“政和、宣和、宣和中秘、双龙圆印、内府图书之印”,宋高宗“内府书印、真閤、奉华堂印”,宋理宗“缉熙殿宝”,金章宗“明昌御览”,元文宗“天历之宝”,元鲁国“皇姊图书”, 明晋恭王朱棡“晋府书画之印”,清康熙“宣文之宝”,清乾隆“乾隆预览之宝(方印、椭圆印)、八徵耄念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寿、乾隆鉴赏、太上皇帝、道宁斋”等,清内府鉴藏印“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宝笈三编”等。历朝官吏、书画家、收藏家钤印有,宋代米芾、贾似道、陆游、赵孟坚、吴琚,元代柯九思,明代项子京、华夏、沈周、王铎、董其昌、米万钟,清代尤侗、陈元龙、方睿颐、王原祁、耿嘉祚、汪文柏、米汉雯、周於礼、翟云升等。
张旭在世书法就很出名,史传张旭担任常熟县尉做判官时,有一老人前来告状,拿到张旭书写的判决书高兴离去,后来老人又为琐事多次前来告状,张旭不解问道为何多次来告状,老人说判决书的字写的太好了,告状只为得几份张旭写的判决书。自唐代以来,书坛名家把张旭草书列为第一,“草圣”之名绝非虚传。古人评价“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唐韩愈)。“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今古”(唐代吕总)。“张旭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南唐李煜)。“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北宋苏轼)。“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北宋米芾)。“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北宋蔡襄)。 “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北宋曾巩)等。
张旭能从音乐舞剑、苦乐悲喜、山水鸟兽、草木虫鱼、日月星辰、水火风雨等景物变化,获得草书灵感,悟出笔法奥妙,并受道家思想与魏晋贵族影响,追求放浪不羁,加之嗜酒疯癫,使得书法“狂逸”风格,成为张旭草书最突出的特点。
民间收藏张旭自书诗小草书法,“狂逸”书风比较收敛,豪放风格依然不减,书写疾手如风,挥毫浓墨淋漓,气韵流畅,跌宕遒丽,龙蛇竞走,笔法恣意,作品如天成,妙手偶得之,书传千余年,后世无比肩,无愧是屹立古今书坛的巅峰之作。张旭自书诗帖,不仅是极其罕见的传世墨迹版本,而且为张旭书法添补了小草书体作品,对于研究张旭书法及唐代书坛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与物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