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试析明清时期闽南人向汕尾海陆丰地区的迁徙

创作时间:
2025-01-22 20:59: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试析明清时期闽南人向汕尾海陆丰地区的迁徙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迁徙至广东汕尾海陆丰地区,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部闽南族谱资料,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闽南人向粤东地区迁移的人数、地点、时间以及迁徙的原因和影响,为我们理解闽南文化和广东地区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早在明代以前,就已出现闽南人向广东东部迁移的现象,这在闽南的林、梁、叶、庄等姓族谱中,均有不少的记载。然而大量的向粤东地区迁移的记录,却是在明中叶至清中叶期间。这种现象本身已经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广东,尤其是沿海的粤东南的诸多地区,对于闽南人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我们很想探求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它可能包含的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从近年所接触的闽南族谱中,找出20部与之相关的移民资料作为具体的研究素材。其中,泉州地区11部,漳州地区9部。我们试图通过对移民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来探讨明清时期闽南人向粤东地区移动的一些问题。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从近年所接触的闽南族谱中,找出20部与之相关的移民资料作为具体的研究素材。其中,泉州地区11部,漳州地区9部。我们试图通过对移民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来探讨明清时期闽南人向粤东地区移动的一些问题。


广东省五大民系之一的海陆丰民系

一、人口移动概况

1.移民人数与移民地点

经对20部族谱移民资料的统计,明清两朝向海陆丰地区移动的有63个家庭的139人,不包括族谱漏记及只记广东者。从移动地点和人口分布大体情况看,比较集中的是海丰和陆丰两地,分别是:海丰125人,其次依别是:陆丰14人,海陆丰一地又以漳州籍移民居多。

2.移民的外迁时间

多数移民的移动时间比较集中在宣德五年(1430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因为东南沿海私商贸易大崛起时代始于明中叶,接着又出现寇乱的严重骚扰和清初的野蛮迁界,以及明末清初多数闽南人移动取向开始指向海外的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粤东地区的海外移民也是如此),故而使闽南成为众多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籍地。

二、人口移动的若干因素与形态

闽南,即今天的厦、漳、泉三个地区的泛称,明清两朝属泉、漳二府管辖。在闽南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明清时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结束了元末战乱之后,闽南社会开始呈现繁荣和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伴随着明政府一系列海禁政策的推出以及官方贸易机制的渐趋萎缩,福建市舶司的迁置福州,使一向雄踞东南沿海经济中心地位的泉州港,失去了往日的雄姿而一落千丈。然而,“漳、泉滨海居民,鲜有可耕之地,航海商渔乃其主业”。于是,15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官方鞭长难及的大小港澳,却在艰难曲折中悄然兴起,成了私商贸易活动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其间发展最快的当数漳州的月港和泉州的安平港,从而取代泉州港成为闽南乃至中国东南地区海外贸易的中心。“此一时期,以自由贸易姿态出现的漳泉民间商人驰骋于国内外市场,积极地直接参与海上贸易活动,成为中国民间商人的典型代表”。

1.商业利益的刺激

就国内市场而言,广东无疑是最吸引闽南商人的贸易活动空间之一。在地理位置上,闽南与邻省间的距离唯广东最近,且与粤东地区相毗邻。明代以前,即有不少的闽南人(包括莆田人)向南迁移到海陆丰,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可以这么说,闽南与粤东,历史上就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地缘与血缘色彩。不仅如此,粤东地区有着极其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港、岛屿和绵长的海岸线,非常适宜海上贸易的发展需要。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另外,粤东地区盛产的蔗糖、潮布、瓷器以及其它工农业产品,也是闽南商人极感兴趣的贸易商品。故“贾人欲得厚利者,皆相率南入粤东,号称走广”,当时,有些海商与官府勾结,奔走在闽南贸易路线上。就连孜孜学子,也纷纷投身到这股商潮之中。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均不可忽视商人在从事贸易活动的同时,又充当了各地经济讯息最直接的传播者。“他们对于闽南移民运动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就是移民运动的先驱者”,当土地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兵连祸结所带来的动荡不安,困惑和冲击着闽南大地时,商人们所经历过的地方,多是移民们寻求的理想安身之地。

2.来自粤东平原的吸引力

比及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由于闽南与粤东处于两省交界,要比其他地方近得多,不仅是海路,陆路也一样便捷。而且,早期的移民已在此种下了永久不衰的根,两地间无论是语言、风俗等文化都十分相似,非常利于沟通。因而,他们大量地向粤东地区的迁移,应该要比向其他地区的迁移时间来得早。粤东地区有着广阔的平原,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其生产的稻米,除了供足本地之需外,还可“远售闽省”,这是该地社会经济发展最具优势的方面之一。它吸引着“无田可耕”之民纷纷投向粤东的诸多地区。海丰县与惠来县接壤(雍正九年以前),土地是否也较充裕?不过,在移民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移民的移居地是海丰和陆丰等地的乡村,看来与农业拓垦有关。说明闽南人向粤东的移动,不仅是商人、农民,同时还有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它构成了移民队伍成份的多元化。

三、有关人口移动的一些问题

在分析闽南人向粤东地区移动的若干原因及形态之后,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诸如漳籍和泉籍人口移动的差异,人口移动的暂居性与定居性,移民与原家族的关系以及人口移动的结果等。

1.漳、泉人口移动之差异

明末清初闽南人迁徙广东省汕尾市的路线

当我们在对泉漳两地移民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泉州籍移民比较集中在潮州府属的港口城镇,漳州籍移民则以汕尾海陆丰一带居多。显示这种结果的本身,一是泉籍移民资料中明显带有商业性质的较多,他们大多来自泉州沿海商业城镇及周边乡村;漳籍移民资料中农垦性质的移民亦不少,其中多属山地和乡村的原居民。如果我们把各个家族的移居海陆丰按主次排列出来,则是:晋江仑山衍派苏氏主要移居海丰、陆丰;漳州海澄厚境曾氏主要移居海丰;海澄圭海许氏主要移居陆丰东海滘、海丰乌树;龙溪杨氏主要移居海丰、陆丰新田、海丰赤岭;天宝韩氏主要移居海丰;诏安蒲氏主要移居海丰平山;云霄何氏主要移居海丰、海丰崩坎(今属普宁云落);南靖奎洋庄氏主要移居海丰;南靖简氏主要移居海丰;(注,历史上海丰县一度包括今汕尾全境及普宁、惠来、揭西部分地区)这种迁移是否果真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现在汕尾海陆丰一带的主要语言一福佬话,以漳厦口语为主体却是事实。

2.闽南人向汕尾海陆丰移动之结果

明清时期闽南人向汕尾海陆丰的大量移徙,从客观上讲,它为闽南因人口日益膨胀所带来的人口压力及土地问题的严重起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加速了汕尾海陆丰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程,其意义是深远的。

在经济方面,由于私商贸易的兴起,闽南民间商人以非常活跃的姿态穿梭往来于闽粤及海内外各大商埠之间,共同促进了闽南与汕尾海陆丰两地间的经济发展,也给两地的经济繁荣带来了不少好处。

在文化方面,由于移民来自闽南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区,因而把闽南各地的语言(同属闽南语系,但口音是有区别的)、习俗、宗教信仰、人文艺术等诸多文化带进移居区,与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海陆丰历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有许多闽南人在海陆丰的诸多地区为官者,属知识分子的人士不少,他们对于闽南文化的传播和海陆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今天的海陆丰,当年闽南人士留下的历史印痕当亦为数不少,丰富了海陆丰文化史迹之内涵。

早期的闽南移民与汕尾海陆丰人民共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今天,他们的后代又在这块土地上为经济和文化的建设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