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语言发展关键期,助力孩子语言启蒙
掌握语言发展关键期,助力孩子语言启蒙
语言发展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从婴儿的咿呀学语到能够流利表达,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儿童语言发展的历程,探讨影响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供实用的引导建议,帮助您成为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启蒙者。
语言发展虽有快慢差异,但历程顺序大同小异
很多探讨儿童语言发展的资料是根据年龄来划分阶段,例如:1岁应该具备哪些能力、2岁应该会说些什么。然而,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历程来了解幼儿语言发展更为合适。
语言理解能力始于“听觉”。当宝宝拥有良好的听力,在听懂声音和语调后,逐渐开始理解简单的指令。通常在1至2岁之间,是“词汇理解”快速发展的阶段。接着,宝宝开始理解短句,包括陈述句(如“爸爸开车车”、“妈妈拿包包”)、否定句和问句。到了3至5岁,孩子逐渐能理解较长的复杂句、多个指令句子以及整段叙述的语言,因此听故事成为他们的最爱。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明显晚于理解能力。从最初的哭声、笑声、喃喃自语到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汇,大约在10至18个月左右,有些宝宝可能会稍晚一些。但到了两岁左右,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开口说话”。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他们会开始组合词汇成句子,如“爸爸抱”、“妈妈买车车”等。这个阶段常因语法错误而显得格外可爱,比如将“妈妈买香蕉”说成“妈妈香蕉买”。接着,他们开始描述事物、告状、唱儿歌、讲故事。虽然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较快,但成熟的母语能力通常要到6至7岁左右才能完全形成。
哪些关键因素影响语言发展?与“谁”互动很重要
除了生理因素外,后天的学习经验和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与人互动”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例如,有兄弟姐妹的幼儿在语言发展上往往优于独生子女,已入学的孩子优于未入学的孩子。这表明手足或同伴互动、老师的指导等,对语言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此外,父母的引导与互动在孩子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父母共同照顾”的幼儿,在理解、表达和整体语言能力的表现上最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更注重“对话经验”,从而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口语互动机会,促进了语言学习。
奠定语言力基础!给家长的3个重要提醒
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历程,以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和引导。以下是三个重要提醒:
提醒1:理解先于表达,还没开口说话的阶段,更需要语言输入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什么都能听懂,就是不说话。”实际上,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好。在家与孩子交流时,往往会有情境或手势的提示,例如,大人指着鞋子说“去穿鞋”、桌上摆好饭菜说“来吃饭”等,孩子自然可以做出正确反应。此外,家长在对孩子下达指令时,往往使用“词汇或短语”而不是“句子”。因此,在观察语言理解能力时,应避免过多提示或过于简单的评估,以获得更客观的结果。另外,不要因为孩子不说话就减少与孩子的交流。不会说话的幼儿更需要语言输入来提升语言理解和模仿能力,为日后开口说话奠定基础。
提醒2:语言表达与“语用情境”“幼儿气质”密切相关
孩子学说话,不仅仅是通过看图片命名,还需要与语言使用相结合。孩子有需求、需要帮助或想告知事情时,都是重要的语用情境。家长应多利用这些机会,创造孩子沟通的动机,增加主动表达的机会。同时,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有些孩子不喜欢说话,可能是因为先天气质较为内向退缩。家长应该通过鼓励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在大人的陪同下练习与人互动,而不是强迫孩子说话。
提醒3:孩子发音不清晰,过早矫正反而揠苗助长
从发展角度来看,4岁之后(语言精熟阶段)发音清晰度才会较好。即使到了6岁,也只有约一半的孩子能察觉自己在发音或用词上的错误。这是因为发音清晰度和语词复杂度属于较高阶的能力。因此,在孩子语言能力尚未达到精熟阶段时,家长无需过分要求。只需在当下正确示范发音,让孩子听到清晰正确的语音即可,不要刻意矫正,以免增加孩子的挫败感,使其更不愿意开口说话。
成为最好的语言启蒙者!先练习做个多话但不啰嗦的家长
从出生到3岁左右,是奠定语言发展基础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最多,应该练习做个“多话但不啰嗦”的父母。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可以用“词汇”与孩子交流;当孩子开始用词汇表达时,可以用“短语或简单句”与孩子交流;当孩子能用简单句时,可以在句子中加入形容词或两个指令的复杂句来拓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把握每一个与孩子互动的机会,在生活中、自然情境中,通过亲子互动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就能适时引导并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