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硬化筛查:守护心脑健康的“预警哨”
颈动脉硬化筛查:守护心脑健康的“预警哨”
颈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风险,预防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颈动脉硬化筛查的相关知识,包括筛查的重要性、具体方法、结果解读以及预防措施。
为什么需要筛查颈动脉硬化?
颈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这些斑块可能由脂质、钙化物质等组成,会逐渐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大脑供血。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可能破裂形成血栓,随血流进入大脑,引发脑梗塞。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50%-75%的脑卒中与颈部动脉狭窄相关。另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有1/3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定期进行颈动脉硬化筛查,对于预防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筛查方法:简单无创的颈部血管彩超
目前,颈部血管彩超是最常用的颈动脉硬化筛查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
- 无创性:无需穿刺或注射造影剂,通过超声波即可完成检查。
- 经济实惠: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费用较低。
- 成像快速:检查时间短,结果立等可取。
- 可重复性好:适合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除了彩超,其他检查方法还包括CT血管造影(CTA)、核磁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但这些方法通常在彩超发现异常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而使用。
如何解读筛查结果?
拿到彩超报告后,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斑块的稳定性:根据回声特征判断。强回声表示稳定斑块(硬斑块),低回声表示不稳定斑块(软斑块),中等回声是混合性斑块。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值为0.5-0.9mm。IMT≥1.5mm可诊断为颈动脉斑块。
狭窄程度:分为四级:
- 轻度狭窄:<50%
- 中度狭窄:50%-69%
- 重度狭窄:70%-99%
- 完全闭塞:100%
发现颈动脉硬化怎么办?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饮食(低脂、低胆固醇)、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药物治疗:根据情况使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狭窄(>70%)或有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预防措施:从日常生活做起
改善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人,应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硬化虽然可怕,但通过早期筛查和积极干预,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筛查,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