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的“金标准”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的“金标准”
颈动脉硬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术方式,近年来在中国的开展情况如何?这项手术是否真的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最新治疗神器”?
手术现状:年手术量超万例,费用低于美国
根据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2021年中国共进行了1078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一数字虽然仅占中国总人口的0.076‰,但已经显示出该手术在国内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从患者特征来看,接受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5.8岁,其中70%合并高血压,32%合并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接受手术的患者年龄偏低,这可能与高血压认知水平有限有关。
在手术分布方面,三级医院承担了92%的手术量,显示出该手术较高的技术门槛。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比最高(66.3%),中部地区占23.3%,西部地区占10.4%,这与医疗资源分布密切相关。
在治疗效果和费用方面,中国的表现令人鼓舞。院内死亡率为0.3%,非医嘱离院率2%,30天再入院率2.1%,这些指标都不逊于发达国家。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平均治疗总费用为46675元,远低于美国的9942-16882美元。
手术适应症:症状与狭窄程度是关键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非适用于所有颈动脉硬化患者。根据临床指南,以下情况是手术的主要适应症:
有症状的患者:如果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且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则应考虑手术。
无症状的患者: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当狭窄程度超过70%时,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
此外,以下情况也应考虑手术:
- 单侧颈动脉系统TIA发作,狭窄程度超过50%
- 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至少应做有症状侧的手术
- 颈内动脉狭窄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溃疡形成
- 血管杂音突然消失,提示严重狭窄或血栓形成
手术风险与创新:TCAR术式带来新选择
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虽然效果确切,但也存在一些风险。例如,手术需要在颈部做大切口,可能损伤伴随的神经,而且术中斑块脱落和颈动脉阻断时间较长,会增加脑梗塞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种名为TCAR(经颈动脉血管重建)的新型手术方式正在兴起。这种手术通过使用ENROUTE®保护装置,能够在术中“逆转”血液流向,防止斑块碎片流向大脑,并在体外过滤掉这些碎片,从而显著降低脑梗塞风险。
近期一项针对美国369,045例颈动脉血管重建患者的研究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TCAR术后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生率更低。截至2023年底,美国已进行85,000多例TCAR手术,显示出这一创新术式正在快速取代传统方法。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对比:各有优劣
除了手术治疗,颈动脉硬化还有其他治疗选择: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轻度狭窄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等。
支架植入术:通过血管内介入方式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动脉。但支架植入存在术中斑块脱落导致脑梗塞的风险。
血管成形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动脉,常与支架植入联合使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多支冠状动脉狭窄时考虑,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部位。
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结语:技术进步带来新希望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手术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医疗质量控制,中国在手术效果和费用方面已经展现出优势。
随着TCAR等新型手术方式的引入,未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将更加安全有效,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手术都有其风险和适应症,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