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趣谈——祭灶有什么讲究?
小年趣谈——祭灶有什么讲究?
祭灶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独特的祭灶习俗。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河北不同地区的祭灶节传统,从供品到仪式,从传说故事到文化内涵,带您领略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祭灶节这天,各家各户举行热热闹闹的欢送仪式,恭送灶王爷上天。不过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是祭灶节,河北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讲究。
河北北部地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就是说,祭拜灶王爷,只限于男性。每家灶台附近贴着灶王爷的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灶王爷画像两侧,都配着对联,上面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有的地方叫麻糖,特别粘。为了让灶王爷为自己家多多美言几句,人们还把糖瓜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一边涂一边说:“好话多说,不好的话不说。”意思就是,灶王爷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为了方便灶王爷上天,人们还用稻草或者竹篾为灶王爷扎一匹马,祭灶时除了上香,送酒,还要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将灶王爷神像拿下来烧掉,和草马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
旧的灶王爷像拿下来了,有的人家当时就把新灶王爷像贴上,有的人家等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这样的词句。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而在河北东部的临西县,祭灶是家庭主妇的事情,她们要在腊月二十三的夜里举行送灶王爷升天的仪式,把陈旧的灶王爷神像、预先扎好的草马、纸人一起烧掉。她们一边焚香烧纸,一边祷告:“年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西天。多说好,少说歹,五谷丰登多带来。”另外,那些家里没有儿子的主妇还要说上一句“马尾巴拴个胖小来”,祈祷灶王爷赐给一个儿子。
河北中部地区,在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邯郸一带,老百姓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祭灶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平日里大家都要谨言慎行,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更是加倍小心,尤其要告诫小孩子,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祭灶的活动过去了,各路神仙都上天了,人间也就百无禁忌了。
(本期嘉宾:河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梁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