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30年坚守扶贫路,非公经济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刘永好:30年坚守扶贫路,非公经济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1994年,一封由10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发出的倡议书,开启了中国光彩事业的序幕。作为发起人之一,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30年来始终坚守在扶贫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从第一颗“种子”到全产业链布局
1994年,刘永好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投资建成了西昌希望饲料厂,这是新希望参与光彩事业的首个项目。当时凉山州生产资料匮乏、交通闭塞,新希望选择以建厂投资的方式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这个被西昌希望饲料公司总经理陈力银称为“人生起点”的项目,30年来创造产值数十亿元,持续带动、服务2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扶贫阶段,新希望的扶贫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的特口甲谷村,新希望实施了“4+N”精准扶贫模式,即昭觉县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新希望集团和合作社四方与贫困农户形成帮扶共同体。该项目自2018年正式运营以来,已出栏生猪1.5万头,支付代养费490万元,项目分红超百万元,惠及村民千余人。
创新扶贫模式,注重人才培养
在扶贫实践中,刘永好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当地人才。为此,新希望集团于2018年启动了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工程,形成了一套包括流程、师资、教材、运营机制等在内的“5+N”特色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绿领新农人”培训超5万人。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2021年,新希望集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乡村振兴“村长班”项目。该项目已线下培养超300名村干部,影响辐射村落超2000个。通过组织各地优秀村干部同吃同宿、交流学习,达到教学相长、互促共进的效果。
立体扶贫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在贵州施秉县,新希望探索实施了立体扶贫模式,即“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生态环保”三位一体。这种模式将生猪养殖、农货外销、异地搬迁、环境打造、旅游开发等产业建设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农业水准和效益。
刘永好表示,这种全产业链布局的扶贫模式,不仅为乡村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成果斐然,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近年来新希望集团已累计在农业领域投资超450亿元,带动帮扶超20万个小微企业和农户主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五五工程”,即农业投资500亿元、新增5万个涉农就业岗位、培训5万个“绿领”新农人、帮扶5万个家庭农场、建设5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新希望集团正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从1994年到2024年,从单一的项目帮扶到全产业链布局,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刘永好带领的新希望集团,用30年的坚守和创新,为非公经济企业参与扶贫事业树立了典范。正如刘永好所说:“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仅要追求企业发展,更要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