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防诈指南,这四类新型诈骗需警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防诈指南,这四类新型诈骗需警惕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最新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花样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当前,诈骗分子不断升级作案手法,其中"共享屏幕"类诈骗、"AI换脸拟声"类诈骗、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和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最为高发。这些新型诈骗手段迷惑性强,令人防不胜防。
"共享屏幕"诈骗:你的钱包可能正在被"实时监控"
"共享屏幕"功能原本是用于远程协作的便利工具,却被诈骗分子盯上,成为盗取钱财的新手段。这种诈骗手法的套路通常如下:
- 伪装身份:诈骗分子会冒充"公检法"、平台"客服"等身份,编造各种理由获取受害者信任。
- 引导下载软件:诱导受害者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
- 实施诈骗:在"共享屏幕"状态下,诈骗分子能够实时监控受害者手机或电脑屏幕,获取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案例:常州的小王收到某借贷平台"客服"短信,称其账户将被收取绑卡保护管理费。在添加"客服"为好友后,小王按照指示开启了"共享屏幕"功能并输入银行卡信息,最终卡内两万余元被全部盗刷。
防范要点:
- 不要轻易下载来源不明的APP
- 不要在"共享屏幕"状态下输入任何密码或验证码
- 使用完"共享屏幕"功能后,确保正确退出
"AI换脸拟声"诈骗:当心"熟人"来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诈骗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实施诈骗。这种诈骗手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信息采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受害者及其亲友的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
- 技术合成:利用"换脸"、"拟声"技术合成虚假音频或视频。
- 实施诈骗:冒充受害者亲友,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转账。
案例:有报道称,某公司高管接到"董事长"的视频电话,要求立即转账200万元。由于视频中的"董事长"面容和声音都十分逼真,该高管未加怀疑便进行了转账,事后才发现被骗。
防范要点:
- 对于涉及金钱往来的请求,务必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对方身份
-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透露给他人
-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没有"稳赚不赔"的投资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投资理财广告,以"稳赚不赔"、"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受害者投资。这类诈骗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 发布虚假广告:在各类网络平台发布投资理财广告,承诺高额回报。
- 建立信任:通过"成功人士"分享投资经验,或展示虚假的交易记录。
- 引诱投资:要求受害者下载第三方投资平台,进行资金投入。
- 携款潜逃:在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后,以各种理由阻止提现,最终携款逃跑。
案例:范女士通过某视频软件接触到一个炒股视频,随后被诱导下载多个APP,并在"投资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大宗交易。当范女士想要提现时,对方却找各种理由让她继续交钱,最终导致20万元被骗。
防范要点:
- 不要轻信"稳赚不赔"的投资承诺
-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 下载投资类APP时要谨慎,可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安全检测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虚拟世界里的陷阱
诈骗分子利用玩家急于买卖游戏账号、装备的心理,设置虚假交易陷阱。常见手法包括:
- 发布虚假广告:在游戏论坛、社交平台发布虚假的买卖信息。
- 引诱交易:以低价或高价为诱饵,吸引玩家进行交易。
- 实施诈骗:在交易过程中设置各种陷阱,如虚假支付页面、要求先行支付定金等。
案例:小李想出售自己的游戏账号,在某游戏交易平台找到了买家。对方要求小李在指定的网站进行交易,小李按照指示操作后,发现账号已被盗,而所谓的交易平台也无法登录。
防范要点:
- 选择正规的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 不要轻易点击陌生人提供的链接
- 交易前核实对方信息,尽量选择有担保的交易方式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不断翻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记住以下几点:
-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特别是涉及金钱往来时要格外小心。
- 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通过正规渠道维护权益。
- 下载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利用其风险核查功能识别诈骗网站和APP。
只有时刻保持警觉,才能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