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介入” 用匠心打通“生命线” 广医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狙击“头号杀手”心血管病
创新“介入” 用匠心打通“生命线” 广医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狙击“头号杀手”心血管病
要说哪种疾病最让人担心害怕,估计癌症会被我们首先提起。但实际上,每年夺走中国人生命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占首位。
在心脑血管疾病这一“头号杀手”面前,广医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以精湛的医术和创新的介入技术,为患者打通“生命线”。本期,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杀手锏”。
冠脉介入 勇闯高龄手术“禁区”
心肌梗死,发病急,若不及时打通闭塞血管,患者死亡风险极高,预后极差,而目前冠脉介入治疗是冠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该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广州最早开展冠脉介入技术的医院之一,在冠脉介入领域,在精准化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冲击波球囊治疗冠脉钙化
“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昨天才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99岁老奶奶,今日就谈笑风生了,太牛了,感谢医院心血管团队!”近日,该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位近百岁的梁婆婆(化名)进行了微创“通波仔”心脏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患者便可以下床活动。
梁婆婆因反复胸闷和胸痛入院,检查发现其冠状动脉多处严重狭窄,特别是前降支近段狭窄达到95%,这意味着患者仅靠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通道供应整个心脏“发动机”的运转,还随时有闭塞可能。面对高龄、手术风险高等难题,心血管内科王大宇副主任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为梁婆婆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放置支架以改善血流。术后,梁婆婆胸闷和气促症状明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出院。
为百岁老人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该科室全年完成冠脉内支架植入约1800例,手术量和手术质量均排在全省前列。医院还承担着全番禺乃至周边地区危急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拥有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心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认证中心,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瓣膜介入 为高危瓣膜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是当前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最活跃、最前沿的治疗方式之一。广医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已能独立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等多种瓣膜介入技术,其中不乏多例高难度的瓣膜介入手术病例。
独立开展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
2024年3月,该科室独立开展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成功为一名68岁男性患者修复二尖瓣脱垂并重度返流。手术过程中,陈国钦主任医师主刀,与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全程使用食道超声技术支持,将MitraClip导管经右侧股静脉到达右心房,经穿刺房间隔抵达左心房,使用夹合器精准捕获并夹合二尖瓣瓣叶,术中仅使用一个夹合器即能使二尖瓣反流从“4+级”变为“无”,达到修复效果。这标志着该院结构性心脏病诊治领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够独立开展该技术的医院。
主刀医生陈国钦介绍说,二尖瓣钳夹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微创治疗方法,为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与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相比,它无须开胸,创伤小,患者住院、恢复时间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 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无线” 生机
胸闷、心悸不适、小心脏在怦怦乱跳,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眩晕无力、胸闷透不过气等症状……这很可能患上“心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心律失常一种常见类型
39岁的张女士(化名)因反复心悸,辗转多家外院查不出病因,到广医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检查当天,由副主任医师雷汉东与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介入手术室为张女士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发现她存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同意后,团队在三维测标下进行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手术效果十分显著,困扰患者的“心慌”一下转为“心安”。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此外,今年7月,该科室还成功为一名56岁女性患者实施了院内首例“机械瓣置换术后合并复杂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标志着该院心血管专业在心律失常技术领域再次突破,能应对心脏外科术后合并房颤及复杂心律失常患者提供射频消融治疗服务。科室还突破高龄“禁区”,李健豪主任医师团队利用三维标测系统,成功为96岁、心脏异常转位的吴婆婆(化名)完成心律失常标测和射频消融手术,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再上新台阶。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治疗顽固心力衰竭的新突破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被称为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最后的堡垒,其发病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2023年初,广医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这是该院在介入治疗心力衰竭技术上的新突破。
50岁的郭先生(化名)在入院前,平静时亦有气促,要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脏双房增大,左心室更是较正常增大50%,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减低。这暗示着郭先生的心脏“电量”已经严重不足。以往对此类严重心衰患者,如药物治疗无效,只能进行心脏移植,而近年应用于临床的CCM装置,可能为郭先生的病情带来转机。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健豪团队为患者施行CCM植入术。手术过程中,团队将两根主动起搏导线精准定位在右室间隔上,并成功将CCM脉冲发生器埋入皮下组织。术后当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上升。经过接近两年的随访,郭先生心脏功能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已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
“CCM是治疗心衰的新型‘武器’。”李健豪介绍,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置入术是针对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独创疗法,弥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所不能,是继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应用长达20余年之后心衰治疗领域的一大创举。并且,与常规起搏器不同,手术所用的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含体外充电器并可以一并交给患者,可自行充电,长期持续提供治疗,没电了也不需要接受更换手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一项项新技术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演绎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树立起行业“番医心血管科”品牌形象,并逐渐形成骄人的学科优势。作为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心血管内科将始终以守护健康为己任,锚定专业领域最前沿,为更多“心病”患者铺就健康“心路”。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