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完成两例全磁悬浮LVAD植入手术
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完成两例全磁悬浮LVAD植入手术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团队近日成功应用同心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慈孚®VAD,为两位晚期心衰患者完成了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由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体外监护室等科室组建的多学科LVAD团队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康复的手术全流程,为两位患者带来了有质量的“心”生。
病例分享
现年54岁的周女士在5年前常在活动后感到胸闷,近一年胸闷气短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周女士前往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心超检查结果为:“全心增大的扩张性心肌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周女士症状略有缓解,但出院后不久后胸闷气促的情况再度出现。周女士最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寻找治疗的出路。
入院后协和诊疗团队为周女士完善了动态心电图、心超、心脏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面对23%的LVEF,药物治疗的效果越来越无力。经心内科、心脏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以及充分、细致的评估后,诊疗团队最终选择LVAD植入作为纠正心衰症状、恢复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
手术当天,周女士接受全身麻醉,医生在她的胸骨正中划出切口开始了手术。几个小时的手术一气呵成,手术团队成功地将一枚全磁悬浮LVAD植入至心尖。人工血管与主动脉成功吻合后,LVAD开机运转。随着这一“人工心脏”开始转动,周女士也正式开启了一段“心”生。
术中剪影
术后的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帮助周女士迅速从手术中恢复。全面的术前准备与细致的术中操作避免了术后右心衰的发生。指导患者与家属熟练掌握机器操作并完成日常生活训练与模拟后,诊疗团队在术后2周安排周女士出院。困扰周女士多年的胸闷和气喘问题终于得到了有效解决,现在她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周女士将以全新的姿态享受此后的高质量生活。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两周周女士顺利出院
70岁的李女士有着和周女士一样的困扰。她已有十余年胸闷气短的现象,在最近两年病情持续加重,活动耐量进行性下降,体重也显著减轻。入院诊断为心力衰竭,INTERMACS 3级,同时存在重度二尖瓣反流。充分评估后诊疗团队认为符合LVAD植入手术的指征,在经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沟通,最终决定为她实施LVAD植入手术。手术的过程同样顺利,在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监护室、手术室等多科室密切协作下,手术团队成功完成人工心脏的植入。李女士术后恢复良好,不久后就将出院开启新生活。
专家访谈
郑军教授:以完全康复为最终目标,为中国心衰患者带来有质量的生活
首先在此祝贺贵院团队于2024年12月成功完成两例全磁悬浮LVAD人工心脏的首植,据悉其中一位患者已顺利出院。首先能否请您详细介绍手术的基本情况?团队为何选择为患者植入慈孚®VAD?手术团队又是如何针对性地避免LVAD术后右心衰的发生?
我们连续完成了两例全磁悬浮左心辅助植入手术。这两例患者有一些共同性,都是中老年妇女、反复心衰发作、都有心肌病和左室增大的情况。两例患者都经过反复、多次的住院治疗,效果不佳。选择全磁悬浮VAD的植入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尽快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团队在前期事实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泵的设计原理、与其他泵的对比,也研究了这款泵的治疗效果,最终选择了这款全磁悬浮VAD。
右心衰是LVAD植入后最重要的并发症,术前评估的重点在于右心功能的调整;术中注意心包出血的引流、血块是否对右心产生压迫等因素的避免;术后注意平衡和及时动态调整。最终术后患者并未出现右心方面的问题。
保证LVAD植入手术的安全性与手术效果需要强大的学科建设作为后盾。而近年来,多学科团队管理也逐步成为疾病管理的重要模式,在保证LVAD安全有效植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科室发展的带头人,能否请您分享贵科室建设的经验与发展思路,并谈谈多学科团队管理对于此次手术顺利完成成功的重要意义?
利用外科手段治疗心衰是我院心外科长期发展的重点目标,也是我们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从LVAD这几年的技术进展来看,它已和心脏移植的治疗效果不相上下,同时更容易解决心脏移植供体困难带来的问题。我们团队对病源的分布、患者心理状态、外科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都开展了全员向的培训,并作为重点技术持续推进。
我们和我院心内科、麻醉科、体外监护室等多个学科建立了一个联系密切的MDT团队。两例手术的MDT管理从术前就已经开始。术前对患者长期用药后的内环境调整进行了加强治疗;术中流程及特殊情况的处理也有充分的预案。在顺利、迅速完成两例手术的背后,我们其实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多学科联合培训
慈孚®VAD等多款产品的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心衰治疗领域迈入心室辅助时代,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展了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临床应用。能否请您对贵科开展这一疗法的经验进行分享和介绍?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您认为优质的国产LVAD器械对我国终末期心衰诊疗领域的发展有何意义及作用?
我们积极参加各个学术会议、展开广泛讨论、向有经验的团队学习请教等,在渡过1-2年的学习期后迅速开展了这一疗法的应用。
LVAD产品的进步在事实上改变了过去心衰治疗捉襟见肘的局面。过去面对一些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除了等待心脏移植供体外束手无策,LVAD的出现让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善。LVAD长期植入效果的稳定是设备多年以来逐渐改进的成果。未来我们希望厂家还能逐渐提升设备的可操作性,使其更符合患者生理,并减小术后对患者的干扰。随着国内LVAD植入手术量的积累,从整体趋势而言,少数患者事实上能够达到BTR(Bridge-to-Recovery,桥接到康复),最终撤泵并使心脏恢复正常功能。这种趋势能够大大体现LVAD植入与心脏移植相比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治疗关口的前移对心功能不可避免下滑的心衰患者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各个厂商能够在这方面持续努力,把BTR作为一个适宜的、远期的、针对更大规模患者群体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专家简介
郑军
北京协和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博士,医学遗传学博士后
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主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工程分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欧亚医疗技术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从医近 30 余年,擅长各类常规冠心病、先心病、瓣膜病、周围血管和主动脉手术,其中高危、复杂、重症和二次手术超过半。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奖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 10项。启动了国产人造血管的开发并成功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