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打赏频发,法律如何保驾护航?
未成年人打赏频发,法律如何保驾护航?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高额打赏的现象频发,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法律监管。据统计,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受理相关案件43件,而2024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就迅速增长至296件,涉案金额最高达310万元,平均涉案金额8万余元。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家庭财产安全,更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
法律保护现状
为应对未成年人打赏现象,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此外,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大额消费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
平台责任与监管
尽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一些网络平台仍存在诸多漏洞。部分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身份验证机制不完善,使得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绕过实名认证系统。更有甚者,一些平台通过满赠、盲盒等模式诱导高额充值,严重违反了相关法规。
以某休闲类游戏为例,其游戏适龄提示为“8+”,但虚拟货币充值一次性即可消费数百元,并设有充值越多获赠越多的规则,还以盲盒形式销售虚拟物品,明显违反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规定。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利益,也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家长责任与家庭教育
在未成年人打赏案件中,家长的责任同样不容忽视。许多案例显示,未成年人能够进行大额充值,往往是因为家长未能妥善保管支付密码,或者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有效监管。有的家长甚至默许孩子使用成年人账号,这无疑为未成年人的不当消费行为开了绿灯。
在一则典型案例中,10岁的小州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其短视频账号充值近2万元给主播打赏。母亲发现后申请退款,但小州再次使用该账号充值、打赏了数百次,累计14万余元。法院最终只支持了部分退款,认为家长在对未成年人用网行为管理上的疏忽,为个人资金安全埋下了隐患。
案例分析:法律保护的边界
通过具体案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法律保护的边界和各方责任的落实情况。在前述小州的案例中,法院认为,虽然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无效,但由于家长未能履行好监护职责,存在较大过错,因此只能获得部分退款。
这一判决结果表明,法律保护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依赖平台退款机制。相反,家长应当承担起教育和监管未成年人的责任,不能将这一责任完全推卸给平台或学校。
建议与展望
面对未成年人打赏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提高违法成本,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加强平台监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完善身份验证机制,限制高额消费,提供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提升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和合理的消费观。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社会共治: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打赏现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