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黑科技
平陆运河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黑科技
平陆运河全长134.2公里,按内河一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建的第一条江海直达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的建设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发展,更承载着生态保护的重要使命。
红树林保护:海洋绿肺的守护
在平陆运河的建设过程中,红树林的保护被放在了重要位置。红树林素有“海洋绿肺”的美誉,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运河沿线的红树林,全线设置了5.9公里的防污帘,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红树林造成伤害。同时,项目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红树林移植和修复工作。据统计,共就近移植红树林9572株,异地修复322968株。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红树林的健康生长,也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饮用水源保护: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
钦江是钦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平陆运河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影响。为了保障钦州市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
在钦南区久隆镇丁屋村委独屋村附近,一座全新的取水泵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泵房设计取水规模近期每日33.7万立方米,远期每日56.8万立方米。泵房内先进的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确保了取水过程的安全高效。钦州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加强钦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确保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洄游鱼道:鱼类的“回家之路”
平陆运河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流域内的鱼类洄游产生影响。为了恢复这一生态通道,平陆运河青年枢纽专门设计了一条480米长的鱼道。
这条鱼道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采用垂直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结合的选型,以满足不同鱼类的洄游需求。鱼道进口安排在电站尾水下游坡段的左岸侧,利用尾水的诱鱼作用引导鱼儿进入。同时,鱼道内还设置了休息池,为鱼类洄游提供了克服高低落差的便利。
绿色运河:立法保障与科技创新
为了确保平陆运河的绿色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陆运河保护与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平陆运河的管理体制,加强了运河保护,规范了运营管理和服务,推进了智慧运河、绿色运河建设。
南宁市在平陆运河建设中创新举措,推进绿色工程。例如,通过土石方综合利用研究,落实八大综合利用方向;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生态保护监管机制,加强对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平陆运河的建设不仅是一次重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次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通过红树林保护、饮用水源保护、洄游鱼道建设等一系列“黑科技”手段,平陆运河真正实现了“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的目标,为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