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SOS & ILO联合提醒:高温下的职场防护指南
国际SOS & ILO联合提醒:高温下的职场防护指南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5℃,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这一极端气候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对全球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构成了重大威胁。
高温下的健康风险
极端高温环境下,劳动者面临多重健康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热浪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可导致中暑、脱水、热衰竭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对于户外工作者、重体力劳动者以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脆弱群体,高温风险更为突出。
据统计,每年因极端高温造成的工伤事故高达2285万起,工作相关的死亡事故达到18970起。高温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降低工作效率。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损失超过2%的工作总时长,相当于8000万全职工作的生产力损失。在南亚和西非等地区,这一比例甚至可能高达5%。
国际组织的应对指南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温挑战,国际SOS和联合国劳工组织(ILO)联合发布了最新的职场防护指南。专家建议企业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进行高温风险评估:识别高风险区域和活动,特别关注易受影响的员工,包括既往存在健康状况问题或从事繁重户外工作的员工。
完善防暑设施:确保劳动者有阴凉处休息,设置补水站,并提供适合高温环境的透气工作服。
加强教育培训:开展热应激意识和预防培训,重点教育员工识别高温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
制定应急计划:建立清晰的应对高温章程,包括急救和紧急疏散方案,并确保员工知晓在发生高温紧急情况时应联系的具体人员。
各国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的监测预警体系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气象综合观测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近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站、200余部天气雷达站、120余个探空站和9颗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能够提前一周准确预报重大天气过程,并及时发布各类气象风险预警。
美国的政策干预
美国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应对高温挑战。拜登-哈里斯政府最近提出了一项新规则,要求雇主制定全面的伤害和疾病预防计划,特别是针对热危害的评估和应对措施。这包括提供充足的饮用水、设定强制休息时间以及在高温条件下控制室内温度等。
此外,许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通过社区教育项目,提高公众对极端高温风险的意识,鼓励居民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加州某些城市通过建立“冷却中心”,为居民提供避暑场所,尤其是为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帮助。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极端高温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最佳实践,共同提升应对高温的能力。同时,企业、社区和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温挑战,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应急响应,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而努力。